海啸的破坏性不仅取决于震级 海岸线距离也发挥重要作用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海啸研究中心通过计算机模型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当海啸穿越太平洋盆地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海啸研究中心通过计算机模型所做的研究结果显示出,当海啸穿越太平洋盆地时,预计的海啸的波高。

英国《皇家学会学报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最近公布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海啸破坏性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震级,海岸线距离震中的距离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项研究的一位共同作者、美国南加州大学海啸研究中心主任克斯塔斯-斯诺拉克斯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将使其更容易识别海啸的语言环境,从而在未来帮助挽救生命。”

日本地震发生在俯冲带上,两个板块相撞时,其中一个板块俯冲于另一板块之下的地带,当海啸发生时,这些地区的海浪将海底抬起至俯冲带的一侧,并将其掷于俯冲带另一侧之下。这样的海拔高度变化使海水产生巨大的推动,从而导致海啸。

每个俯冲带地震都会产生许多波浪:高于隆起的海底的波峰,来自于被掷的海底的波谷。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模拟了俯冲带上的海啸。该模型显示出,当波浪穿越海洋时,来自波峰侧的波浪的高度不断下降,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又不断增高。波谷端的波浪的高度在穿越海洋时不断变化。离震源一定距离的地方被称为聚焦点,来自于波峰侧的波浪超越波谷端的两个波浪,但会很快消散。

如果地震和海岸线之间的距离很短,那么聚焦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发生,如果距离长,聚焦就会在离海岸很远的地方发生。如果俯冲带和附近领域之间的距离正好合适,那么聚焦就会使波浪的高度增加,使波浪越来越大。


搜狐科学 尚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