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民团队破解藏羚羊迁徙之谜

吴晓民团队破解藏羚羊迁徙之谜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繁衍生息着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青藏高原的生命精灵。
 
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每年的11~12月,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北部的越冬地交配,第二年的5月、6月,雌性藏羚羊经过长途跋涉到青藏高原南部的青海产羔地——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产崽。6~7月产崽后,母羊又率幼崽经历7~8月份的旅程,原路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完成一次迁徙过程。据已有研究表明,藏羚羊回到的,有可能不是以前它所在的种群,或有少数种群不迁徙。而一些年轻雄性藏羚羊在雌性藏羚羊开始迁徙时,会离开群落,同其他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体。
 
迄今为止,藏羚羊的这种夏季大迁徙是全球最为壮观的3种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
 
藏羚羊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去繁育它们的后代?迁徙的目的地何在?如此规模庞大的以产羔为目的的群体迁徙行为,引起了众多动物保护工作者及野生动物爱好者的关注,种种猜测纷至沓来。至今,这种古老而原始的迁徙规律在国内外动物学研究中仍是不解之谜。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再次采访在青藏铁路建设期(2004~2006年)和运营期(2007~2010年),连续7年进行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监测的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团队。
 
该团队自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以来,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与日本酪农学园大学、北海道大学、京都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得到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补助金资助,并获得日本酪农学园大学提供的10套ARGOS无线发射跟踪设备,利用现代卫星定位系统的研究手段,首次将卫星定位跟踪技术应用于藏羚羊迁徙规律的研究。经过对卫星跟踪数据解析,基本获得藏羚羊迁徙规律特点,解开其迁徙之谜。特别是青藏铁路修建和运营以来,对高原精灵的迁徙及繁衍的影响。
 
吴晓民团队承担完成的“青藏铁路运营期野生动物通道监测评估”课题是铁道部主持完成的“青藏铁路工程”项目内容之一,成为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成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藏羚羊 迁徙 吴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