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中的白色精灵:林氏高腰蜗牛

林氏高腰蜗牛爬行于大叶楠的树冠层。图片来源:吴政伦提供

林氏高腰蜗牛爬行于大叶楠的树冠层。图片来源:吴政伦提供

台湾常见的几种树栖性蜗牛,有碧绿色的青山蜗牛、亮白色的兰屿光泽蜗牛、迷彩花纹的台湾长蜗牛、白高腰蜗牛复合群等。图片来源:吴政伦提供

台湾常见的几种树栖性蜗牛,有碧绿色的青山蜗牛、亮白色的兰屿光泽蜗牛、迷彩花纹的台湾长蜗牛、白高腰蜗牛复合群等。图片来源:吴政伦提供

同属的蜗牛,在地栖性与树栖性的外型差异颇大,平常活动的栖息环境也不同。图片来源:吴政伦提供

同属的蜗牛,在地栖性与树栖性的外型差异颇大,平常活动的栖息环境也不同。图片来源:吴政伦提供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环境资讯中心(文:吴政伦 台湾大学生态演化所硕士):在台湾海拔1500-2500公尺的山区里,夏季午后经常乌云密布,不久后便会降下大雨;即使在没下雨的日子里,山头也经常云雾袅袅,一直到入夜后才逐渐散去,这就是台湾中海拔雾林带的日常景色。雾林带是台湾雨量最多的区域,也是阔叶林与针叶林的交界带;阔叶林的主要优势物种以樟科、壳斗科为主,针叶林则以松科、柏科植物占优势,两种林相,随着纬度与海拔的些微差异,相伴为生。

在台湾西南部中海拔山区湿凉的夜里,有一种全身洁白,背着圆锥形壳的蜗牛,伸展了较平常长的腹足缓慢而灵活的爬行在6公尺高的大叶楠树冠,犹如栖息在深山迷雾中的白色精灵,它就是2008年发表的林氏高腰蜗牛(Satsuma lini Wu, Hwang & Lin)。

蜗牛分为树栖、地栖  类型与生态习性大不相同

我们所认识的蜗牛中,多数是在地面活动,这一类的蜗牛称为地栖性蜗牛(terrestrial snails);然而有一类蜗牛喜好在树上生活,称为树栖性蜗牛(arboreal snails),它们的蜗牛壳通常会呈现亮白色或红、黄、绿等明亮的色系,便于融入白天的树冠环境,以避开森林中的鸟类和小型哺乳类等天敌,林氏高腰蜗牛便是其中一种。

树栖性蜗牛需尽量避免让自己掉落地面,一来是容易因此摔破壳,二来是它们的颜色,对应棕黑色的地面反差明显,容易遭受攻击。因此当风吹摇晃枝叶时,它们或者快速爬离、寻找避风之处,或者用腹足、使尽全力抓紧枝叶表面;这与地栖性蜗牛一遇到震动,就直接缩进壳内躲避天敌的习性相当不同。

蜗牛除了因栖地不同,可划分为地栖性和树栖性之外,还有一种中间型的半树栖性蜗牛(semi-arboreal snails)。这类蜗牛多数时间会在二公尺以下的低矮树干和灌丛活动,只有在休眠的干冷季,或产卵、觅食时,才会到地面活动。

蜗牛的食性,除了少数如扭蜗牛科(Streptaxidae)一类是属于肉食性蜗牛外,其他无论是树栖或地栖性蜗牛,大多还是属于植食性,包括像是枝叶表面的藻类或烟煤菌、地面的枯叶或落果等,或者枯木上的蕈类等,它们也会前去大快朵颐。

不同种的高腰蜗牛 分布位置与海拔高度各有不同

林氏高腰蜗牛是南亚蜗牛科(Cameanidae)栗蜗牛属(Satsuma)白高腰蜗牛复合种群(以下简称:高腰蜗牛)所属17种蜗牛中的一种。不同种的高腰蜗牛,虽然在外型和栖地偏好上相似,但它们分布的地理位置与海拔高度,则存在差异。

透过调查笔者了解到,高腰蜗牛生活在气候潮湿的原始阔叶林或次生林时,会选择栖息在阔叶树树冠,或森林下层的大型草本植物和灌丛上,如:山棕、姑婆芋等,也经常会利用攀附在植物间的藤蔓,仿佛登山客行走过山谷间的吊桥,在林间活动。但是并非所有的植物它们都会利用,它们不喜欢叶面有纤毛或细刺的植物,如:青刚栎、山芋、黄藤等中低海拔常见的植物。

以高腰蜗牛所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以分成三个生态型,包含:低海拔型(北部850m或西部1350m以下)、低中海拔型(北部和东部200-1900m)、中海拔型(西南部和南部1400-2100m)。其中又以中海拔型的高腰蜗牛最为稀少与神秘,因为它们大多分布在难以步行到达之处,而且此区位于气候干燥的东北季风背风面,因此族群数量稀少或呈不连续分布,总总原因都增加了调查的难度。

属于中海拔型的林氏高腰蜗牛,是目前已知高腰蜗牛分布海拔最高的一群。过往林氏高腰蜗牛只有模式产地杉林溪的一笔纪录,后来经由公民科学家社团:蜗蜗园的努力,陆续记录到多笔资料,再加上笔者实地走访调查后,新发现20余处林氏高腰蜗牛的分布地点,自此进一步确认了它的地理分布与海拔范围:台湾西南部、浊水溪到荖浓溪之间的中海拔阔叶林。

林氏高腰蜗牛族群现况与潜在隐忧

「树栖性蜗牛一生的移动范围大约只有7公尺,且大多待在同棵树上,仅有少数个体会移动到相邻树上。」Kevin T. Hall与 Michael G. Hadfield发现,树栖性蜗牛的生存仰赖低度干扰的阔叶林,因此当人们大幅度开垦与利用森林环境时,很容易造成栖地的切割与限缩,进而对树栖性蜗牛族群的繁衍与存续带来影响。

以林氏高腰蜗牛为例,它正好分布在台湾西南部高山农业发达处,许多地方皆已开辟为茶园、竹林和人工针叶林;笔者发现,常需走到农地后方的阔叶林区才较有机会发现其族群。因此,不排除中海拔的林区开垦,是影响其族群生机的隐忧之一,还有近年的森林火灾事件,也增加了树栖性蜗牛的生存挑战。

借助公民科学力量 厘清族群分布与推展研究

随着网路社群的盛行,社会大众对于蜗牛观察记录的交流,也成为了蜗牛研究的助力。现在无论是游客在白天走访森林步道时,所发现的一枚蜗牛死亡后遗留在环境中的蜗牛壳,或者在夜间自然观察时,见到活动中的蜗牛,都可利用拍照或影像纪录,上传至蜗蜗园台湾陆生蜗牛交流园地、爱自然(iNaturalist)的软体动物区等相关生物社团分享。

其中2013年成立,藉由「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概念,结合学术单位、社团、大众等共同合作,交流台湾陆生蜗牛多样性资讯的蜗蜗园,就提供了多笔高腰蜗牛的空间分布资料。这些资料除了协助厘清更详细的地理分布和海拔分布范围,也成为笔者建构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 SDM)[1]的数据来源之一。蜗牛由于族群活动范围窄小,容易受山川等地理阻隔效应影响,形成小区域的特有种,因此需要更完整的区域调查,才能厘清分布范围。

台湾的蜗牛研究在分类学逐渐完整之后,目前进展到生物分布资料的累积,乃至生态及生活史研究,以及针对其中的珍稀物种展开保育行动。因到达困难,目前台湾南部和东部海拔1000公尺以上山区的生物调查仍是稀缺,可能也还有未知物种等待我们去发现;例如位于藤枝、石山林道一带的奇异高腰蜗牛(Satsusma insignis),与大汉山、衣丁山、知本林道一带的扈伯尔氏高腰蜗牛(Satsuma huberi),都是目前除了模式产地外,只有少数一、二笔纪录地点的中海拔型高腰蜗牛。而扈伯尔氏高腰蜗牛,正是植物学者在中央山脉南端进行深山考察时发现后,贴到生物社团询问,意外发现是新纪录点。

不论是林氏高腰蜗牛或其他树栖型蜗牛,借助今日公民科学家的参与,不仅有助于补足相关研究资讯,对于保育观念的普及也能带来许多实质的助益,值得加以推广。

注释

[1] 利用现有的物种分布地点资料结合环境因子进行运算,模拟出物种潜在的地理分布,以及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蔡奇立、谢伯娟2016。蜗牛、脸书与公民科学。科学发展。 522期。
Wu, S. P., C. C. Hwang, and Y. S. Lin. 2008. Systematic revision of the arboreal snail Satsuma albida species complex (Mollusca: Camaenidae) with descriptions of 14 new species from Taiwan.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4:437-493.
Hall, K. T., and M. G. Hadfield. 2011. Application of harmonic radar technology to monitor tree snail dispersal. Invertebrate Biology, 128:9-15.

本文转载自「环境资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资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