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现大型菊石及痕迹化石 可追溯至2.5亿年前

香港发现大型菊石及痕迹化石 可追溯至2.5亿年前

陈龙生(左)手持的菊石化石,与龙德骏手持的痕迹化石,均为在港发现迄今最大的同类化石,推断分别属于侏罗纪及二叠纪时期。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星岛环球网:早在史前时期,香港已有生物活动,更留下不少痕迹。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在大埔发现香港历来最大的痕迹化石,上有推断是2.6亿年前生物的“留痕”;西贡则发现侏罗纪时代的菊石化石,同是历来发现最大的同类化石,两者将于科学馆及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展出。对于香港日后会否找到恐龙化石,学者不排除可能性,但强调机会不大。

港大的研究团队获古物古迹办事处许可,去年起在香港境内多处收集化石样本,在大埔对开海域的岛屿,发现香港历来最大的痕迹化石。化石长约34厘米、阔21厘米,布满生物足迹和挖掘隧道般的钻迹,相信是二叠纪晚期,即约二亿六千万年前的生物留下。

为地质研究提供新证据

到底化石是哪种生物“留痕”,地球科学系名誉研究员龙德骏称,目前难以确定,“很多不同类型的生物,例如海胆、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在泥上爬过,都会留下相同的足迹”;至于隧道的钻迹,团队相信由蠕虫留下。

以往岛上亦曾发掘陆上植物的化石,地质学家判断岛屿属于陆相地层,但今次发现为判定岛屿地质,提供新证据。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陈龙生指,蠕虫须在海底钻挖泥土,吸收泥土内的细菌作为食物,故今次发现痕迹化石,或能佐证岛屿在二叠纪晚期属浅海或潮间带。

至于在西贡北部海岸发掘到,长19厘米的局部菊石化石,推断是约1.9亿年前,即侏罗纪早期活动,是香港历来发现最大的菊石化石。龙德骏指,以往香港境内发现的同类化石,普遍仅手掌般大,今次是首次发现大型菊石化石,而研究人员推算菊石原本更长约30至35厘米。

菊石化石被发现时,部分已暴露在岩石表面。龙德骏称,保存状况不太好,“包着化石的泥岩有部分已风化,而化石更碎开多块、四分五裂”,研究人员因此花近两周修复及清理。陈龙生补充,要发掘完整的化石并非易事,“地层多年来发生不同变化,例如岩石的挤压、风化,要找到完整化石很困难。”龙德骏提醒公众,挖掘化石须得政府部门批准,切勿自行挖掘。

香港出土的侏罗纪年代化石,多属海洋生物,是否代表香港无机会出土恐龙化石?陈龙生不排除可能,“虽然机会不大,但也不是没有机会。”他解释,内地考察团队曾在深圳出土恐龙蛋化石,相关岩层在港亦存在,但强调侏罗纪时期的香港,以海洋环境为主,相信出土恐龙化石的机会不大。

恐龙化石出土机会微

今次发掘的痕迹化石及菊石化石,日后分别在科学馆新设的古生物廊,以及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展出。身兼科学馆博物馆专家顾问的陈龙生透露,古生物廊有望今年底开幕,又指以往出土化石多被运往国外或内地研究,未尝在港展出,今次地质考察发掘的化石在港展出,弥足珍贵。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回应指,科学馆古生物廊仍筹备中,预料年底开幕,将适时公布详情。

相关报道:香港发现历来最大菊石化石可追溯至侏罗纪早期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香港中通社5月12日电:香港地质考察团队,近日在新界一带,发现香港有纪录以来,最大型的菊石化石及痕迹化石,分别可追溯至1.9亿年和2.5亿年前,预计公众年内有机会参观。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陈龙生与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两人一直为香港科学馆及香港大学许士芬地质博物馆进行地质工作及岩石标本采集。

团队在香港西贡北部一带发现菊石化石,经清理及修复后,发现该菊石化石有19厘米乘11厘米大,大小似手球一般,凹凸坑纹清晰,相信是侏罗纪早期的菊石,距今近1.9亿年。

龙德骏指出,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类软体海洋动物,外形似现在的鹦鹉螺,和恐龙同样在6600万年前灭绝。本次发现的菊石化石,除了体积较大外,部分特征亦与之前发现的不同,每一节近边缘的位置均有一个突瘤,硬壳外围有一条扁平的脊,这个特征在一般菊石身上并不常见。

痕迹化石是在大埔海吐露港一个岛屿发现的,出现年代可追溯至二叠纪晚期,即约2.5亿年前。化石有一些U形的足迹,可能来自蠕虫、节肢动物或棘皮动物等生物。

陈龙生表示,香港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很多在香港被发掘的化石,都被拿到其他地方研究,希望这次发现的化石标本,可收藏在香港的博物馆及科学馆,让地质及古生物学者研究。

据悉,菊石化石会移送至香港科学馆,痕迹化石会留在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预计公众年内有机会参观。

相关报道:香港发现大型菊石化石及痕迹化石 可追溯至2.5亿年前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大公文汇全媒体报道:本地地质学家带领研究人员进行地质考察过程途中,意外发现古生物化石标本!最近由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合作的地质考察项目,在西贡北部及大埔海一带发现本港记录中体型最大的菊石化石,以及本地最大规模的生物痕迹化石,专家形容是重要发现,令研究人员更进一步了解香港在史前的生态环境。菊石将稍后移送至香港科学馆,而痕迹化石则留于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预计公众年内有机会参观。

团队在西贡北部一带发现的菊石化石,经清理及修复后,有19厘米乘11厘米大,如一个手球般大,凹凸坑纹清晰,是侏罗纪早期一个体型长30至35厘米的菊石,距今有1.9亿年。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类软体海洋动物,外形似现在的鹦鹉螺,螺旋状的外壳有两排整齐的锥形刺状特征,头部有密集触须。参与考察的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表示,菊石每一节近边缘的位置均有一个「突瘤」,相信是「壳刺」,硬壳外围更带有一条扁平的「脊」,这特征在一般菊石身上并不常见。

另一块在大埔海吐露港一个岛屿发现的痕迹化石,按推断出现年代更可追溯至二叠纪晚期,即约2.5亿年前,化石上同时布满当时生物行走时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泥层中挖掘隧道的钻迹,相信可能由蠕虫、节肢动物或棘皮动物等所留下。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陈龙生表示,这次发现有助研究二叠纪时期的生态模样,由于该岛屿以往曾发现过植物化石,因而有地质学家判断该处是一个陆相地层,然而这些生物一般生活在近浅海或泥泞处,对断定该地层属于海相或陆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专家又提醒,在本港进行任何岩石采集,均需先向古物古迹办事处申请许可,呼吁市民不要自行挖掘。

相关报道:香港发现大型菊石化石及痕迹化石 可追溯至2.5亿年前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总台记者 周伟琪 金东):日前,由香港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化石工作者合作的地质考察项目,在香港西贡北部及大埔海一带发现香港记录中体型最大的菊石化石,以及本地最大规模的生物痕迹化石。专家表示这是重要发现,令研究人员更进一步了解香港在史前的生态环境。

团队在西贡北部一带发现的菊石化石,经清理及修复后,有19厘米乘11厘米大,如一个手球般大,凹凸坑纹清晰,是侏罗纪早期一个体型长30至35厘米的菊石,距今有1.9亿年。

菊石是已灭绝的头足类软体海洋动物,外形似现在的鹦鹉螺,螺旋状的外壳有两排整齐的锥形刺状特征,头部有密集触须。参与考察的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龙德骏表示,菊石每一节近边缘的位置均有一个“突瘤”,相信是“壳刺”,硬壳外围更带有一条扁平的“脊”,这一特征在一般菊石身上并不常见。

另一块在大埔海吐露港一个岛屿发现的痕迹化石,按推断出现年代更可追溯至二叠纪晚期,即约2.5亿年前。化石上同时布满当时生物行走时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泥层中挖掘隧道的钻迹,相信可能由蠕虫、节肢动物或棘皮动物等所留下。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荣誉教授陈龙生表示,这次发现有助研究二叠纪时期的生态模样,由于该岛屿以往曾发现过植物化石,因而有地质学家判断该处是一个陆相地层,然而这些生物一般生活在近浅海或泥泞处,对断定该地层属于海相或陆相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专家还提醒,在香港进行任何岩石采集,均需先向古物古迹办事处申请许可,呼吁市民不要自行挖掘。

菊石稍后将移送至香港科学馆,而痕迹化石则留在港大许士芬地质博物馆,预计公众年内有机会参观。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