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style”背后的故事

2012年底,国产歼-15飞机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顺利完成起降训练。随之而来的,是全中国的欢呼和自豪。一时间,那个“允许起飞”的帅气手势风靡全国,从年过花甲的老爷爷,到满脸稚气的小朋友,都曾模仿过“航母style”。而实际上,“航母style”不是一天练成的,它的背后凝结的是中国第一代航母人在航母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中探索和创新的点点滴滴。 

2012年11月25日,陈小勇一夜之间突然红了。那一天,歼-15舰载机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顺利完成起降。作为起飞助理,陈小勇和他的战友担负的是引导舰载机起飞的职责,这个岗位被看做是“航母上的交通警察”。他们单膝跪地、后腿撑地、挥动右臂,指向右前方的“放飞指挥手势”被网友命名为“航母style”。而陈小勇头戴头盔、身着黄色马甲的背影也被大家熟知。 

“当时确实没有想到有这样火。我感觉大家都在模仿。大家觉得这个手势更有一种美好的向往,中国人一起向前看,我国走向复兴。” 

航母飞行甲板,是“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而在甲板上放飞舰载机的起飞助理,被称为“刀尖上的伴舞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在舰载机起飞时,起飞助理距离舰载机机翼仅有1米,一旦舰载机偏移起飞跑道,巨大的尾喷,可把挨得最近的起飞助理吹到海里;一旦尾喷流扫到人体,鲜活的生命,瞬间就会被灼伤致死;一旦被发动机吸入进气道,活生生的人立即就会粉身碎骨。自1986年以来,多个国家的数十名起飞助理在岗位上殉职。陈小勇说:“风是很大的,飞机过去之后你必须弯腰头低下,防止把你吹翻了或者是吹到海里。千万不能站起来,一站起来肯定就刮跑了。有一股热浪冲击着你。当初选择的时候感觉这个位置很重要,责任很大。” 

记者了解到,“放飞指挥手势”这个简单动作背后,经历了反复的琢磨和改进。某舰载机训练基地特装保障大队起飞中队中队长田伟说,这个动作原本是手指向下放,考虑到由于舰体晃动可能会误操作,才改为了向上放飞。 

“起飞动作现在是抬手,最初我们设计这个动作是放手,正常人按电钮是放手,后来考虑到船体晃动,人不容易稳定,万一船一晃手扶一下,飞行员误会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这个过程中不断在摸索这个东西。” 

舰载机起降,被认为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标志。而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从零开始不断摸索的过程。辽宁舰副航空长李晓勇告诉记者,“跑道在船上,船是变大了,对于跑道来讲是变小了,可供舰载机活动的区域变小了,对于飞行员来讲不像陆基上自由地操纵舰载机。甲板的环境也不一样,大家也知道所有机场的跑道是平整的,到了这里有一些附着物,增加了摩擦力有一些涂层,还有一些其它的装备,吸溜的装备,整个甲板面高出15毫米、20毫米的东西是比较多的,这里有时候要进行避让。飞机在甲板上的运行需要控制速度。第三,它在舰面上的活动,哪些区别能够去,哪些区域能够走,我们停一个固定的停机位,然后是起飞位,最后上板滑跃起飞。” 

在舰载机成功起降后,被广为关注的只是“放飞”的手势。其实,仅完成舰载机的起飞动作,就需要60多个流程,这些流程都需要特种装置、特种手势和特种服装的识别来共同完成。由于舰载机飞行员无法完全感知现场环境,战斗机在航母上起降,离不开航母特种装置和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在短短几十秒的时间里,在飞行员、引导员、起飞助理和塔台等之间需要几十个手势进行沟通。 

陈小勇介绍说:“首先告诉飞行员,舰载机周边的人已经准备好了。我把飞机引导到起飞位,人员进行检查制动轮、偏流板,机务的检查舰载机外部的。后续挂弹的还有军械的,还有记载弹药的。他们检查完了还要撤离到规定的安全位置,撤离到位之后我再告诉飞行员说好,飞行员这个时候才向指挥员请示。” 

在上述流程完成之后,飞行员抬起右手行礼,示意起飞助理可以起飞。起飞助理看到飞行员的手势后,右手臂迅速指向前方。止动轮挡迅即放下,歼-15舰载机飞速冲向舰艏的14度滑跃甲板飞向蓝天。

距离舰载机在航母上顺利完成起降已有近半年的时间,辽宁舰舰长张峥透露,舰载机要在不同气象条件,进行全流程的试验。而这个试验对航母战斗能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从去年11月回来之后一直连续进行着各种在港岸条件下的试验,比如说现在进行的试验项目就包括了在港岸条件下作战系统的专项实验,它是在静态状态下对作战系统的各种武器装备进行传输探测以及技术状态的校正。在航空系统方面主要是要对将来舰载机上舰之后具备的要素进行更加系统的测试。我们的舰载机要在不同气象条件,进行全流程的试验。”国际在线 杨琼、李唐)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