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地震云”与地震无关

  “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因为目前“地震云”支持者的证据都是非常零星的数据,并没有形成严谨的系统的理论。

  “那些云一条一条的,就像肋骨一样”、“这100%是地震云,看来真的要地震了。”近日,和地震云有关,预测将要发生地震的帖子在各大门户网站的论坛上异常火爆。江苏、浙江、山东、山西……各地的网友纷纷上传自己拍到的“异常”云形照片。

  记者在这些照片中发现,一位南京的网友所拍摄到的地震云大多为平行放射状的多条云,其中每一条云的形态就像是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一排排白云整齐地排列在天空,通过阳光的照射云层深浅分明,让人感觉分外压抑。除此之外,一些由大块云团组成的鱼鳞状云和垂直向上像烟柱一样的云,也被网友解释成最为常见的地震云。

  南京市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表示,他们也注意到最近网上流传的和“地震云”有关的帖子;并且地震局也收到了一些民间气象爱好者反应观测到“地震云”的信件。为此,地震局的专家还在网站上公开辟谣,到目前为止,地震部门没有发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有关“地震云”的报告均属于正常的气象现象,与地震无关。

  但是,这些解释并没有打消人们的疑虑。很快,有人就找出了“地震云”预示着将要发生地震的证据,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5月9日,有人观测到合肥市上空出现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同一天,山东临沂也出现了类似形状的地震云。有网友认为这些云都是汶川地震的前兆。

  北京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向《北京科技报》表示,人们常说的比如鱼鳞状“地震云”是由于大气的波动引起的,一些气流上升,一些气流下降,这样就会造成天空中的云成为块状。而当不同的气流上下波动,风速又很高,使云形成条状的边缘切变时,天空中的云就会形成排骨状的条形,不同薄厚的云层通过阳光的照射就会显得更加起伏。

  “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发现哪一种云是和地震的发生直接相关的,也没有对所谓的地震云形成定论。” 张明英强调。有人称在地震前看到某种特殊形状的云,实际上只是一种巧合。

  究竟什么是“地震云”?“地震云”到底能否预测地震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绍變告诉《北京科技报》,他也注意到了最近网络上流传的“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消息。

  其实,在国际上,日本有很多民间科学爱好者已经对“地震云”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中国在唐山大地震之后,也出现了相关民间研究者。目前民间研究者关于“地震云”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地震即将发生时,因板块运动,岩石之间发生的激烈摩擦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逸出,形成上升气流,在天空形成“地震云”。另一种解释是,地震前,地磁局部会发生变化,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的电离层从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浓度锐减的情况,这使水汽和尘埃发生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但是,到目前为止,“地震云”的说法根本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讨论“地震云”的几乎只有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人士。欧美气象部门、中国气象部门和日本气象厅并没有设立过关于“地震云”的课题。“地震云”既不是气象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术名词。

  “地震预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仅仅依靠云的变化是站不住脚的。” 许绍變院士强调。地震预测目前在世界上还是一个科学难题,科学家首先要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描绘地震带,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其次还要长期观测地质结构、水体和地磁发生的异常变化等等。

  “地震云”的支持者认为板块运动会释放出大量热能和水汽。但是,许绍變认为这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因为大气运动需要远远大于人们想象的能量。如果热量已经影响到云层的变化,那么地表一定能够观测到。但是,根据以往的数据来看,并没有数据证实地震之前地表温度曾有规律的升高。而即使是有上升的气流对云产生影响,也应该形成我们常见的积雨云。

  此外,许绍變认为地磁场的改变并非易事,当近地面出现如此强大的电磁场变化时,人们生活一定会发生影响。但目前并没有出现类似有价值的报告,并且如果电磁场变化真的达到影响云的分布,应该能观测到高空的放电现象。

  目前,根据所谓“地震云”的理论,其外形持续或时间等问题都是含糊带过的。这些说法并不严谨。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和环境重点实验室倪四道研究员也告诉《北京科技报》,“地震云”可以预测地震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因为目前“地震云”支持者的证据都是非常零星的数据,并没有形成严谨的系统的理论。

  “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有一系列科学和直接的理论、方法。” 倪四道说。例如,我们通过在各地震台设立的地震仪可以预测小地震,而这些小地震通常可以认为是大地震的前震,此外,GPS等高精仪器也可以观测到地表升高或降低等非常细微的变化,而科学家也会随时观测并记录电磁或水体化学成分等的细微变化。

  许绍變认为,目前之所以出现“地震云”预测地震等说法,主要是因为在科学界地震预测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据悉,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才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

  “但是科学家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 许绍變坦言。

  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而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因此人们更喜欢或者更倾向于寻找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例如观测云层的变化或者动物的生活习性等。

  许绍變也提到,现在我们对于预测地震又有了一些新的方法,最新的“天地一体化地震预测示范应用研究课题”就可以通过近地表大气电场、地电场同步对比观测实验,卫星重力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应用全球三维GIS等技术初步建立天地一体化地震预测模型并实现应用示范。

  “对于科学家来说,虽然一些民间预测地震的方法并不严谨和系统,但也可以为科学家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并且拓展我们的视野。” 倪四道最后说。


北京科技报 孙燕燕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震 地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