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证据表明1.37年前气温骤降

鹦鹉螺化石,识别地层时代的重要门类化石

(化石网讯/dz)化石证据记录了恐龙时代的一次气温骤降

2010年9月15日

摘要:

化石证据表明1.37亿年前温度的骤降中断了白垩纪一直以来不冷不热的温和气候。北冰洋水温从约13℃下降到4~7℃,可能导致了两极冰封。

古气候重建有助于帮助人类改善对于未来气候和环境发展的预测,并评估人类自身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海洋的温度在地球气候的演化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来自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普赖斯(Gregory Price)和德国学者纳恩(Elizabeth Nunn),通过对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Svalbard)地层中的箭石类(belemnites)化石和玄能石(glendonites,只在接近结冰的水中才能形成的矿物)研究,确定了在距今1.4到1.36亿年间(白垩纪)北冰洋的海水温度。

白垩纪时期,气候是温和、不冷不热的,大气中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可是普赖斯和纳恩的研究表明在约1.37亿年前却出现了短暂的寒冷期。
纳恩说:“白垩纪时期北极地区平均温度为13--20℃,于此相比,寒冷期温度的确是急剧降低。恐龙在白垩纪温室期栖居在极地地区,一些海洋爬行动物,如,上龙类(pliosaurs)和鱼龙类(ichthyosaurs),可能在寒流发动之初就开始迁徙了,但我们不清楚恐龙到底如何应对突然变冷的生态环境的。”

纳恩和普赖斯的研究工作识别出了一套海相沉积序列,使古生物学家可以追溯北极地区沧海桑田的变化。

他们主要研究下白垩统岩石地层中的箭石化石(也就是现代乌贼的化石)和玄能石(粒径在二到三厘米之间的碳酸钙结晶聚合体),分析其中两种氧同位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推算古海水的温度。纳恩解释:“如果全球气温下降,氧同位素O16会快速富集到极地冰盖里,与此同时O18就相对富集到了海水中。箭石化石和玄能石蕴含了这一分馏比例信息。”

古气候学专家伊丽莎白•纳恩博士正在师徒通过对古气候的,查明早白垩世的季节性温度波动究竟激烈到什么程度。

从夏季到冬季(或者反之)温度的数值改变会记录在箭石化石短暂的生命里,箭石可能仅仅能存活一到三年。这些温度变化信息都能被我们今天的现代仪器分析手段获取。


注意,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化石网/dz),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