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矮球状星系形成的一个新理论

关于矮球状星系形成的一个新理论表明,矮球状星系可能是由矮盘状星系与较大矮星系的遭遇形成的。矮球状星系是附近宇宙中由暗物质支配的低亮度星系,它们的起源是关于星系形成方式的长期未解之谜之一。以前的模型仅适用于靠近一个像银河系和仙女座这样的巨型星系运行的矮球状星系,这些模型因在“本星系群”外围矮星的存在而未被当成普适理论。在新的模型模拟中,小星系群中矮星系之间的遭遇引发了一个被称为“resonant stripping”的过程,该过程在它们被像银河系这样的体系吸积之前将其转变成了矮球状星系。在这一框架内,矮球状星系应能够成对地或以小群组的方式形成和互动,留下可以探测得到的长长的星流和星尾。

作者:田天
来源:科学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