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河南鲁山仙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始末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平顶山日报(记者 常洪涛):9月27日上午9点15分,北京,国家文物局四楼多功能厅,“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如期举行。

这是一次旧石器考古成果专场工作会,通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涵盖南北方、东西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内容。

鲁山仙人洞遗址汇报第二个进行。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上台汇报时,张水木一直看着他,保持着一个姿势20分钟未动。

“作为一名考古人,一辈子能有这样一次考古发现和经历,死也值了。”张水木说。

缘起

张水木是鲁山县库区乡人,河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毕业,曾任平顶山博物馆馆长、市文物局局长,现任平顶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

身在博物馆任职,张水木却对田野考古充满兴趣。“总觉得平顶山在旧石器时代应该有我们至今没有发现的重大事情,没有重大旧石器考古发现,根本对不起这个地方!”他说。

平顶山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太优越了,位于北纬33度至北纬34度之间,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

这个地方位于我国秦岭-淮河南北气候分界线、湿润半湿润分界线、中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这个地方是伏牛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丘陵过渡地带。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是古人类生活居住的理想场所。这样的地理环境叠加这样的气候条件,如果早期人类不在这里孕育、不在这里生存、不在这里进化,那才不可思议。”张水木说。

由于多方面原因,2019年之前平顶山尚未进行系统的古人类、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可查的旧石器遗址仅有汝州张湾遗址和宝丰县庄科洞遗址。

2017年,张水木任市文物局局长,开始酝酿进行大规模的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他数次到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寻求支持。

当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拟定了一个全省旧石器考古调查规划,原来打算从南阳开始,围绕南阳盆地,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在全省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张水木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并将年轻的在读博士生赵清坡推荐给他。赵青坡是洛阳人,1987年出生,本科读的是材料学,在吉林大学攻读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2019年3月26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平顶山市文物局联合实施的平顶山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全面启动,这也是河南省旧石器时代系统性考古调查的首个项目,项目计划进行5年。

“平顶山地区以外,南边发现有南召猿人,东边有许昌人,西边有栾川人,平顶山处于中间地带,这里有很好的地形地貌,客观上存在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条件。”赵清坡说。

发现

“在仙人洞发现人类头盖骨后,清坡有半个多月处于亢奋状态,我也兴奋得不行,遇见人就要‘炫耀’一番。”张水木说。

经过一年多的发掘,除了刚来平顶山时由当地文物部门提供的10个洞穴外,考古队又发现洞穴40多处、旧石器点80多处,捡取化石及旧石器标本200多件。

2020年6月,考古队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在位于鲁山、宝丰、汝州交界的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发现一个洞穴,当地人称“羊圈洞”。

考古队在羊圈洞调查时,意外发现对面有两个洞穴,因为地势陡峭,很少有人进入,当地村民称之为“仙人洞”。当年7月25日,赵清坡与队员们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进入其中一个洞穴,在洞内地表捡到一批类似于化石的标本。当天晚上,赵清坡等对白天捡到的标本进行清洗整理时,意外发现了特征极其鲜明的人类头盖骨化石。

赵清坡第一时间把头盖骨化石照片发给了张水木。张水木不敢相信,弱弱地问了一声:“是头盖骨?”赵清坡“异常”镇定地回答:“可能。”

第二天一早,赵清坡带上头盖骨化石赶到郑州,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答复。他随即又跑到北京,著名古人类学家吴秀杰看到标本后,肯定地说:“是人类头盖骨化石,就这一片已经算是重大发现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9月对仙人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突破

仙人洞海拔576米,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有大小两个洞穴,分别定名为仙人洞I、仙人洞II,考古发掘主要在仙人洞I进行。该洞长约10米、宽3米、高3.9米,地层堆积厚约2.58米,共分8层,集中保持特定时期不同阶段人群活动的证据。

“目前,仙人洞遗址已发掘出人牙、头骨断块和动物碎骨1万余件,目前可鉴定标本287件,种属有普氏原羚和普通马、羊、棕熊、鹿、野猪、狼及一些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等。此外,洞内还发现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等,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9月27日,赵清坡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汇报时说。

通过铀系测年法测定,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两件人头骨断块,最小年代分别为距今3.2万、1.2万年。经古人类学家鉴定,距今3.2万年头骨断块为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类头骨化石。全国出土这一阶段古人类化石的遗址很少。

“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时代文明,但缺乏最为直接的人类化石证据。鲁山仙人洞遗址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人类演化的空白,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赵清坡说。

“该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为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高星在会上点评环节时说。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表示,鲁山仙人洞遗址非常重要,今后将继续对遗址进行发掘,并进行头骨化石的形态和古DNA、古蛋白等综合研究,并适时启动编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相关报道:“考古中国”三项考古成果发布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赵晓霞):国家文物局27日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通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

据介绍,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是在川西高原发现的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皮洛遗址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将有力推动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目前已发掘出石制品、骨牙角制品及动物化石5000余件。骨牙角制品包括用动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制的锥形器、铲形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跋山遗址对于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背景,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

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人类头骨化石残块和数十枚人类牙齿。该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通报的3项重要发现涵盖了南北方、东西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内容,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于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9月30日 第02版)

相关报道:“皮洛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有五个没想到!”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中国经济网(成琪):“皮洛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有五个没想到!”曾多次去过皮洛遗址考古现场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感慨地告诉记者。

皮洛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和未来。我们不仅要探求未来,更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全部聚焦于旧石器时代。在通报的三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中,除了四川稻城皮洛遗址,还有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遗存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位于3700多米的川西高原,是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

考古发掘揭露出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连续的地层堆积,距今不晚于13万年。从七个文化层中出土了6000余件石制品,展示了从“砾石石器-手斧组合-石片石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三阶段发展完整再现了早期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历史进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郑喆轩说。

令人兴奋的是,在该遗址发现了手斧和薄刃斧,其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

“阿舍利”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主要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手斧一端较尖较薄,另一端略宽略厚,呈泪滴状。体现出人类对技术的掌握、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

“此次手斧的发现,彻底解决了中国、东亚有没有真正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争议。为探索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提供了支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

对于这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用了五个“没想到”。一没想到在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发现人类遗迹;二没想到人类征服高海拔地区可以追溯到13万年,甚至更早;三没想到在这里发现了多种文化类型交替;四没想到典型的阿舍利手斧出现在3700m以上的高原上;五没想到这个遗址能够如此清楚地保存了早期人类征服青藏高原的历史进程。

我国最早的磨制骨器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包含多个连续的文化层位,整个剖面堆积超过8米,目前已揭露出8个文化层,发掘出石制品、骨牙角制品及动物化石5000余件,揭露出1处人类活动面、3处用火遗迹。“初步探明的14个文化层保存有极为丰富的古人类演化的信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罡说。

高星把跋山遗址文化层比喻成一部地书。“这是在地层里蕴含的一部历史书,只不过这部书没有文字。但是在层层叠叠的地层里,这些文化层就是历史书的一张张书页。”高星说,“这8个文化层都有丰富的人类遗物和遗迹,都记录了人类生存演化的过程,需要考古学家去辨识、去揭示,然后再写成社会大众可以阅读的书。所以这种连续的丰富的文化层非常重要。”

跋山遗址还出土了丰富的古人类遗物遗迹。特别是石制品类型丰富,具有中国北方小石片技术体系的鲜明特点。体现了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典型华北小石片技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磨制技术是人类文化历史的一个飞跃。这次出土的骨牙角制品包括用动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制的锥形器、铲形器,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其中一件用象门齿制成的大型铲形器规整、罕见。“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发现。这种技术的发现对研究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对可用材料的开发和认知能力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高星说。

此外,遗址还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包括象、原始牛、赤鹿等,还出现了大象等动物化石集中埋藏的现象。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下部更早。

3万年前的中国古人类化石

河南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洞穴遗址可以相对保留人类生产生活集中、完整的信息,此次考古共发现两处紧邻的洞穴,目前仅对I号洞进行了发掘。

该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可清楚地划分为8层,其中至少3层出土了人类遗存。该遗址的最重大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了人类头骨化石残块和数十枚人类牙齿。

考古学者通过对两件人类头骨残块所做的初步年龄测定得出数据,距今有3.2万年和1.2万年,其中距今3.2万年的骨块来自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对这批人类化石更详尽的年代测定、形态分析和古DNA、古蛋白分析目前正在进行中。

“人类化石在旧石器时代形成保留非常的不容易,被发现的几率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高星说。“这些出土的人类化石非常丰富,是早期现代人扩散及其行为出现、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很少,这批材料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还发掘出土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属中国北方传统的石片工业范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赵清坡说,“以往研究表明这一段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从文化上证明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现代人类本土起源,仙人洞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所反映出的文化特征,表明未受到同时代西方人类文化的影响,与本地区更早期的文化一脉相承。”

遗址还出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普氏原羚、马、山羊等16科22种,呈现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面貌,初步测年显示其生存年代为约距今4万-3万年。

旧石器时代离我们很远,但却是我们人类最漫长的历史。这些遗址的考古工作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历史瞬间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关报道: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获重要发现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在会上介绍,在河南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崖壁上的远古“豪宅”

仙人洞遗址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石门沟组,海拔576米,处于陡峭崖壁上,分大小两个洞,分别命名为仙人洞1号,仙人洞2号。仙人洞1号长9米,宽3米,高3.9米,洞内面积约3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约2.58米,共分8层;仙人洞2号长约20米,宽2米—5.2米,最高约8米。

2020年6月,考古人员在平顶山地区开展旧石器考古调查时首次发现仙人洞,并在洞内发现有人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平顶山市文物局、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仙人洞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赵清坡说,考古人员在平顶山地区发现40多处洞穴,其中10处洞穴有人类活动痕迹。与周边发现的40多个洞穴相比,仙人洞在当时算一个‘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个人左右。

记者通过检索发现,古人类遗址多与洞有关,叫“仙人洞”的也不在少数。赵清坡解释说,早期人类在洞穴安身是古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之一,不仅避雨挡风,还可防野兽攻击。而且洞穴附近必须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和方便取用的水源。

仙人洞1号堆积丰富,共分8层,遗物多出自第1、2、5文化层。出土数十件人类牙齿、头骨断块及大量动物化石、石制品,目前可鉴定动物化石标本287件,包括16科22种:普氏原羚、普通马、山羊、棕熊、梅花鹿、马鹿、豪猪、野猪、狼、獐、麝、猕猴及啮齿类小型哺乳动物等,距今约3万—4万年。此外,洞内还发现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

土要过筛石要量

仙人洞遗址位于山区的悬崖峭壁上,考古工作进行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精细。

考古工作者采用文化层内划分操作层的方式,按照5厘米一个水平层,逐层向下发掘。对出土的每一件化石和石制品进行登记、拍照,详细记录三维坐标及倾角和走向等;发掘出的土全部过筛,并运至山下,集中进行浮选。发掘结束后,在剖面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及孢粉分析、磁化率、粒度、土壤微形态等所需的土样,为综合研究留取资料。

赵清坡介绍说,河南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该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其中至少3层出土人类遗存。该遗址的重大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人类头骨化石和牙齿。

通过铀系测年法测定,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其中2件人头骨断块最小年代分别为距今3.2万、1.2万年。经古人类学家鉴定,距今3.2万年头骨断块为人额骨,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仙人洞头骨化石填补空白

在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评选中,栾川孙家洞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入选,这次在鲁山仙人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和‘栾川人’、“许昌人”有什么区别呢?

赵清坡分析说,栾川孙家洞遗址距今约40万年,发现6颗古人类牙齿。这是河南省境内首次在洞穴中发现的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与北京人属同一时期。孙家洞遗址中发现的中更新世猿人化石,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

灵井许昌人遗址已发现至少5个许昌人个体,年代为距今10.5—12.5万年,处于现代人起源的关键阶段。许昌人头骨的混合性特性,尤其是镶嵌性头骨形态特征,反映东亚更新世人类演化特点既具有一般性的趋势,同时还呈现一定程度的地区连续性和人群间交流。为探讨东亚地区晚更新世早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研究材料,对中国现代人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鲁山仙人洞遗址早期现代人头骨化石发现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介绍,距今3—5万年是现代人扩散及行为出现、发展的关键阶段,但这一阶段发现古人类化石的遗址极少。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从文化上证明了中国旧石器文化连续发展,但缺乏最为直接的人类化石证据。鲁山仙人洞遗址头骨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人类演化的空白,对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

刘海旺说,鲁山仙人洞遗址非常重要,今后将对遗址进行继续发掘,并采取头骨化石的形态和古DNA、古蛋白研究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并适时启动编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

中国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高星认为,洞穴遗址具有格外的价值,洞穴可以遮风避雨,它是远古人类的家园,洞穴遗址中可以保留人类生产生活非常集中的完整信息。他说,仙人洞遗址难能可贵是原生堆积,保留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丰富信息。丰富的遗存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这个区域的文化序列和发展变化。对其中发现的人类化石非常重要,期待从DNA上、谷蛋白上能够破译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和灵井人、山顶洞人等进行比对,了解他们之间以及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

相关报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国家文物局(徐秀丽):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力量解决重大历史问题,及时向社会介绍最新考古研究成果,2021年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通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是在川西高原发现的一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考古发掘揭露出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连续的地层堆积,从七个文化层中出土石制品6000余件,展示了“砾石石器-手斧组合-石片石器”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其上部地层出土的小型两面器也可能代表东亚稀少的新型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皮洛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将有力推动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和探索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目前已揭露出8个文化层,发掘出石制品、骨牙角制品及动物化石5000余件,揭露出1处人类活动面、3处用火遗迹。石制品类型丰富,具有中国北方小石片技术体系的鲜明特点。骨牙角制品包括用动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制的锥形器、铲形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其中一件用象门齿制成的大型铲形器规整、罕见。动物化石种类包括象、原始牛、赤鹿等,出现大象等动物化石集中埋藏的现象。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下部更早。跋山遗址包含多个连续的文化层位,出土丰富的古人类遗物遗迹,对于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背景,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

河南鲁山仙人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共发现两处紧邻的洞穴,目前仅对I号洞进行了发掘。该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可清楚地划分为8层,其中至少3层出土人类遗存。该遗址的最重大发现是在上部地层出土人类头骨化石残块和数十枚人类牙齿。对两件人类头骨残块所做的初步年龄测定得出距今3.2万年、1.2万年的数据,其中距今3.2万年的骨块来自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对这批人类化石更详尽的年代测定、形态分析和古DNA、古蛋白分析目前正在进行中。发掘出土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属中国北方传统的石片工业范畴。还出土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普氏原羚、马、山羊等16科22种,呈现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面貌,初步测年显示其生存年代为约距今4万-3万年。该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此次通报的三项重要发现涵盖了南北方、东西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内容,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于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目前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国家文物局将持续推动、支持考古单位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化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力争在旧石器考古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相关报道:“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召开

(蜘蛛网eeook.com报道)据国家文物局(徐秀丽):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通报的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发现成果,涵盖了南北方、东西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内容,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关于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以及旧石器时代东西方人群迁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四川稻城县皮洛遗址:

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皮洛遗址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金珠镇两家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复,2021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并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国内科研团队合作开展遗址环境、年代、古DNA和体质人类学、植物考古等多学科研究。

“目前皮洛遗址已发掘面积200平方米,调查新发现60余处旧石器遗址点,揭露7个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超过6000件,地表采集系统记录典型石制品超过3000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郑喆轩介绍,据初步研究,可将皮洛遗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是以砍砸器、重型刮削器为主的砾石石器组合;第二期出现手斧工业(阿舍利技术体系);第三期出现了小型两面器和小尖状器,小型石片石器普及。

该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数量丰富、形态规整、技术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东亚发现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阶段的文化遗存,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产品。其上部地层出土的小型两面器也可能代表东亚稀少的新型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专家认为,皮洛遗址是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填补了该地区乃至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将有力推动早期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开发过程、早期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和探索东亚手斧的分布与源流、东西方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问题研究。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

包含多个连续的文化层位,出土丰富的古人类遗物遗迹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沂城街道河奎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至2021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组建多学科联合考古队,共同开展跋山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

“跋山遗址地层堆积厚度近8米,目前已揭露8个文化层,发掘出石制品、骨牙角制品及动物化石5000余件,揭露出1处人类活动面、3处用火遗迹。石制品类型丰富,主要以石英为原料,包括锤击、砸击石核,盘状石核及各类石片,工具可见石球、石锤、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钻及锯齿形器等,这些石制品具有中国北方小石片技术体系的鲜明特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罡介绍。

骨牙角制品包括用动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制的锥形器、铲形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磨制骨器,其中一件用象门齿制成的大型铲形器规整、罕见。

动物化石种类包括象、原始牛、赤鹿等,出现大象等动物化石集中埋藏的现象。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遗址中上部堆积年代为距今7万-5万年,下部堆积年代应该会更早,有待进一步工作确认。 

“跋山遗址包含多个连续的文化层位,出土丰富的古人类遗物遗迹,对于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的技术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背景,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专家认为。

“跋山遗址已从抢救性发掘转变为主动性发掘,持续开展系统全面地发掘和研究工作,目前正在筹建工作站及遗址的保护棚。”李罡介绍,围绕特定学术问题制定了五年工作计划,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未来将在遗址年代、埋藏环境、石制品技术、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和骨器等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

为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提供重要信息

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观音寺乡西陈庄村石门沟组,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洞穴遗址。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2020年至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平顶山市文物局、鲁山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仙人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仙人洞遗址共发现两处紧邻的洞穴,目前仅对I号洞进行了发掘。I号洞穴保留珍贵的原生堆积,可清楚地划分为8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赵清坡介绍,发掘出土人牙和头骨断块,以及大量动物碎骨、牙齿、石制品。

根据碳十四测年、铀系测年、体质人类学的综合分析,其中一块距今3.2万年的骨块来自人额骨,厚度在现代人变异范围之内,属现代人可能性较大,这可能是目前河南省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

动物骨骼已鉴定出普氏原羚、普通马、山羊等16科22种,呈现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动物群面貌,初步测年显示其生存年代为约距今4万-3万年。遗址出土石制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断块,剥片方式为锤击法,属中国北方传统石片工业范畴。

专家认为,仙人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及相关材料对于研究中国-东亚早期现代人群的演化过程和特点,分析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发展和当时人类的文化特点、适应生存方式和古环境背景,解决有关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相关争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进行植物孢粉等环境考古研究,通过土壤微型态、磁化率等开展遗址形成过程研究,重点解决第1文化层不同时期人头骨、牙齿的区分等问题。开展仙人洞Ⅱ的考古发掘工作。”赵清坡说。

“目前这三项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要加强整体规划,加大区域调查力度,摸清遗址所处流域、山地等自然地理单元旧石器考古资源,制定系统的考古工作计划,高标准谋划后续工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强调,要加强合作交流,推进多学科合作,深化跨区域、多单位考古资源、信息、人员交流,及时将考古成果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扩大中国考古影响力;加强遗址保护,省文物部门、考古机构要积极沟通地方党委政府,及时做好新发现遗址的保护工作,开展必要的日常巡查看护,协调遗址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