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发掘故事

  发掘故事

  “一天下来一身土一身泥”

  37岁的张双权1997年就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始从事考古发掘工作,此前他曾参与过宁夏水洞沟、北京田园洞等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这次发掘是多年工作中最辛苦的一次。”张双权说,但这次发掘的精细程度前所未有。

  张双权说,以前很多发掘中基本挖掘等工作都会雇工人来帮忙,但这次为了保证工作的精细,除了清理、鉴定,“也得自己搬石头、运输、筛选。”

  由于天气炎热,“一干活没几分钟身上就湿透了,一天下来浑身一身土一身泥,有几个同事还中暑了。”为了避开最热时段,发掘工作时间为早7点半至11点半,下午3点至晚7点。队里还给大家买了防止中暑的药、防蚊的花露水。

  张双权说,周口店遗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古人类遗址,此次发掘后很长时间都不会再发掘了,能参与这次发掘太难得了。虽然工作辛苦,“但在清理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小动物化石,我们就特别高兴,觉得再苦再累也没什么。”

  化石发掘三部曲

  1.现场筛选 用双层筛子初步挑拣

  昨天,在猿人洞遗址发掘现场,清理出的土样被装在小桶中,工作人员先用双层筛子筛一遍,初步挑拣、清理后,将砂土一一标号、写上出土土层、发掘日期,再通过滑轮将其运送到山下。

  “当年裴文中先生发掘周口店时就是用的滑轮运输,我们对裴先生使用过的滑轮运输方式进行了复原。”高星说,凡是有用的化石、砂土等,都采取滑轮运输,以避免碰撞。

  2. 二次筛选 小老鼠牙齿也不放过

  在山下的临时“实验室”旁,堆积着近百袋土样。工作人员将一些土样装在筛子里,用水不断冲洗。筛子网格极为细密,“要确保再小的化石也不会被冲走。”

  冲洗后,工作人员用镊子等在小砂石中仔细筛选,寻找微体化石。一位工作人员用镊子夹起一个淡黄色、比蚂蚁略长的细细的东西对记者说,“你看,这就是小老鼠的牙齿化石。”

  3.显微镜研究 防止漏掉微小化石

  在实验室内,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显微镜下对二次筛选后晒干的土样仔细查看。“二次筛选中,工作人员发现的是肉眼能见的化石,因此难免有漏掉的微小化石。”高星介绍,显微镜下的筛选将更细致、精确。对多次筛选后的土样,工作人员还将对其形成进行细致的研究,“以了解当时土层的结构以及当时土层是人工形成还是自然形成的。”


京华时报(陈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