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显示,天黑后又有三分之一的昆虫出来。来源:尼基湾,提供,经许可使用
(蜘蛛网eeook.com)据西澳大利亚大学:由西澳大利亚大学的Mark Wong博士领导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提供了昆虫活动模式的全球基本昼夜周期图。
王博士说:“通过我们广泛的研究,我们终于能够为一个古老的问题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即晚上外出的昆虫是否比白天多。”。“我们的全球分析不仅表明,昆虫活动在夜间平均增加了三分之一(31.4%),而且至关重要的是揭示了驱动地球昆虫活动模式的关键生态因素。”
令人惊讶的是,昆虫在昼夜周期中的活动模式在生态学中是一个研究不足的领域,因为这种模式无法通过常用的昆虫采样方法检测到。例如,清扫网捕捉不活跃的昆虫,而光陷阱在白天的效果不如在晚上。
研究人员克服了这一挑战,确定了在白天和晚上用陷阱对昆虫进行采样的研究,这些陷阱专门捕捉移动的昆虫,如陷阱、飞行拦截陷阱和水生流网。
在仔细梳理了数千项研究后,他们确定了1959年至2022年的99项研究,这些研究使用这些方法记录了从热带丛林到温带森林、干旱草原和水生生态系统等不同景观的昆虫活动模式。观察到的昆虫总数超过300万只。
这项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全球昆虫活动模式的多种生态因素。
研究发现,多种昆虫群落,如五月蝇、石蛾、蛾和耳虫,在夜间数量更为丰富。相反,白天,蓟马、蜜蜂、黄蜂和蚂蚁的活动增加。
夜间活动在河流和溪流中也更为常见。在这些水生栖息地,夜间活动的昆虫数量可能是原来的两倍。相比之下,陆上昆虫的日间活动通常更高,尤其是在草原和稀树草原,那里的昆虫数量在白天可能会增加两倍。
全球研究显示,天黑后又有三分之一的昆虫出来。来源:尼基湾,提供,经许可使用
Wong博士说,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这些截然不同的模式可能反映了避免捕食者的策略。“鱼类往往在白天捕食水生昆虫,而蝙蝠等夜间活动的动物则使陆地上的生活在夜间更加危险。”
该分析还强调了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全球昆虫活动的影响。王博士说:“我们发现,在世界上较温暖的地区,夜间活动达到峰值,因为可能有更多的昆虫寻求躲避白天的高温。”。
然而,这项研究也对昆虫面临的威胁发出了警告,强调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的研究结果指出了全球变暖的威胁。在热带等世界上最热的地区,变暖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已经在努力应对高温的夜行昆虫的活动。除此之外,人工照明对夜行昆虫有害,扰乱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行为。”
昆虫提供许多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如授粉、营养循环和害虫防治。这些服务中的许多可以在夜间提供,此时有更多的昆虫活跃。
王博士谈到了生态实地调查对更好地了解昆虫活动模式的持久价值。“这样的研究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因为陷阱需要在许多不同的地点昼夜多次安装和更换。
“但这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昆虫是我们星球上最多样、最重要的生物之一,研究它们复杂的节律不仅是一项科学努力,也是在快速变化的星球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