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墨西哥的猛犸象DNA揭示了不同的谱系
本研究中分析的标本的采样地点。符号代表本研究中包含的 M. primigenius(红色)和 M. columbi(蓝色)样本的采样位置。来源:科学(2025)。DOI:10.1126/science.adt9651
(蜘蛛网eeook.com)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Krystal Kasal):早在位于墨西哥城东北部的费利佩安格勒斯国际机场建成之前,该地区就已经是前萨尔托坎湖的所在地,并居住着丰富的史前动物生态系统。很久以后,在2019年,有点争议的机场建设开始了,这导致至少110只猛犸象以及许多其他动物化石被发掘出来。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猛犸象在基因上与哥伦比亚猛犸象(Mammuthus columbi)相同或非常相似,哥伦比亚猛犸象是唯一原产于北美和中美洲的猛犸象物种。在北美发现的另一种猛犸象是长毛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它显然是从欧亚大陆迁徙而来的,主要在加拿大和美国发现。然而,哥伦比亚猛犸象的起源尚不清楚。
过去的研究表明,哥伦比亚猛犸象可能是在大约80万至40万年前,由长毛猛犸象和另一种欧亚物种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杂交而来的。这些猛犸象似乎与在墨西哥发现的猛犸象相同。
然而,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通过分析在费利佩安格勒斯国际机场建设期间发现的猛犸象的线粒体DNA,以及2016年至2019年间在附近图尔特佩克的一个地点挖掘的猛犸象样本,描绘了一幅不同的画面。
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取可用的DNA用于热带地区的分析是困难的,因为DNA在温暖的气候下通常表现不佳。这与在极北地区发现的许多长毛象和草原猛犸象DNA样本形成鲜明对比。因此,之前哥伦比亚猛犸象的DNA大多来自北美更北部地区发现的化石。使用从牙齿中提取的线粒体DNA而不是核DNA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尽管只有母系血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研究,这可能无法反映核基因组的多样性。
分支1猛犸象线粒体基因组的单倍型网络和地理分布。来源:科学(2025)。DOI:10.1126/science.adt9651
该研究揭示了墨西哥猛犸象的一个独特的线粒体谱系,称为分支1G,与其他北美猛犸象不同。1G分支内还有其他分组。墨西哥组内的分组显示出比预期更深的遗传差异,1G支系内的差异与北美其他主要猛犸象谱系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作者对这些结果提出了两种解释。“首先,在与M.trogontherii样Krestovka谱系杂交产生M.columbi之前,M.primigenius的祖先种群可能在线粒体水平上存在结构。其次,这种模式可能表明不同的M.primigenus亲本种群在不同时间混合,与类似的M.trogonherii样Krestovka谱系混合,产生不同的M.columbii有丝分裂基因组。”
研究作者指出,他们倾向于第一种解释是正确的。研究人员还使用放射性碳定年法来确定化石的年龄,这表明这些不同的谱系在40000-12700年前的晚更新世时期共存。
这项研究最终为以前难以分析的物种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他们说:“这项研究强调了从更广泛的地理范围内恢复古代基因组数据的重要性,以便充分了解已灭绝物种的进化轨迹,并证明了从热带纬度的晚更新世样本中恢复DNA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