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地震:科技的失败与伟大

  自然的强力令科技文明时代的人类再次感受到了自身的孤独与渺小。由此人类反思:在与天灾的抗衡中,科技的“冰点”究竟在哪里?

  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地震突袭了海地,首府太子港的无数房屋、道路被摧毁,据称,死亡人数将“超过10万”。自然的强力令科技文明时代的人类再次感受到了自身的孤独与渺小。由此人类反思:在与天灾的抗衡中,科技的“冰点”究竟在哪里?

  地震预测仍在蒙羞?

  自1998年起,美国科学家便接连向海地政府提出警告,从太平洋海底的地震,到周边休眠火山的复活,里基约-芭蕉园断层带已积聚了太多的能量,这将有可能引发一场毁灭性的地震。

  “断层走滑意味着积聚的压力和地表的能量有朝一日将被释放出来,从而引发里氏7.2级或以上的地震。对一个建筑法规宽松且充斥着位于沟壑等不良地段的棚户区的城市来说,这意味着一场灾难。”以美国普渡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埃里克·卡莱斯为首的研究小组五年来定量研究报告称。

  今天看来,美国地质学家小组于2008年3月在第18届加勒比地区地质会议上提交的报告可谓是真知灼见,自2003年起,他们便开始用便携式GPS接收机来监测里基约-芭蕉园断层周围的板块运动,这个断层正好包括如今遭遇地震袭击的加勒比海一带。

  卡莱斯称,在2008年5月的系列会议中,海地总理和其他高级官员均“认真听取”了他的报告,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们似乎一直无所作为。

  实际上,只可惜他们的预言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缺乏说服力——两千年前的玛雅人把世界末日精确到2012年?而这个星球上最前沿的科学家却说不清地震时间到底是第二天还是五十年后。

  或许,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海地政府的“玩忽职守”,因为报告的“耸人听闻”与其精确度正好成反比。该小组的另一位地震专家迪克逊博士亦承认“这不是一种精确的科学”,地震有可能发生在第二天,也有可能在10年后乃至100年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地球科学副教授戴维·奥格尔斯比更是直言“迄今为止尚不存在被科学界认可的地震预测方法或理论”。

  如果说“预测”意味着对时间、地点和规模的精确测定的话,那么这些年来该领域的进展几乎为零。如今,科学家唯一能做的便是推测出哪些地区在未来十几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首先计算积聚在某一断层的压力大小,然后推测出最终被释放的能量。

  然而,看似不容置疑的长期预测也有可能令科学家尴尬。美国加州的圣安地列斯断层带每隔20年至25年发生一次地震,研究人员据此推测下一次地震将于1990年之前抵达。他们在附近的小镇上布满了传感器和探测仪并“敬候佳音”:80年代、90年代相继过去……直到2004年地震才姗姗来迟。更何况,地震完全有可能在断层带沿线的任一点爆发,被提前疏散的人群反而会“自投天网”。因此,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可以精确到周、日乃至小时的短期预测,而这也正是现代科技力有未逮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震 海地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