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学者围绕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提出全新观点

    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编写、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被子植物的曙光》,为破解被子植物起源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全新的诠释,为人们重新认识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关系、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对被子植物进行更加合理的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期以来,被子植物的起源一直是让人困惑的演化生物学难题。植物学家曾先后提出了不少假说,但缺乏相应的化石证据支持。在这本专著中,王鑫博士结合近十几年从辽宁西部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首先认真剖析审视了已有的被子植物判断标准,并从中选择了最为严格一个作为认定被子植物的标尺,在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和欧洲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基础上,对这些化石的被子植物属性进行了论证。这些早期被子植物的认定把被子植物历史至少向前推进到早侏罗纪,并为进一步发展被子植物起源及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研究,王鑫博士独立地提出了与权威人士迥然不同的新的学说。与现有的各种理论相比较,这个新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更加合理地解释了被子植物心皮的结构和来源。按照既有的理论来说,心皮是包裹胚珠的雌性结构,但是关于心皮的本性是枝还是叶,不同学者见仁见智。王鑫博士的新理论认为,传统理论中的心皮由两个来源和性质都不同的部分组成,一个与长胚珠的枝等价的胎座和一个与叶等价的片状结构。这种分离不但受到植物解剖学、形态学、发育基因学等的支持,解决了枝性与叶性学派之间的长期争论,而且为寻找心皮这个被子植物特有的结构在裸子植物世界的同源结构提供了新的指导。其次,重新定义了被子植物原始类群。什么是最原始的被子植物类群是被子植物分类学研究中亟须回答、非常重要的问题。王鑫博士的新理论认为,具有特立中央胎座的被子植物类群是最为原始的,因为这些类群的心皮更容易和裸子植物中同源器官对比起来。这一点不仅和传统的,而且和最新的被子植物系统都是不同的。第三,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各个类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传统的理论中,这种关系一直是分类学家头疼不已的问题,因为即使费尽心机,人们也还是很难找到一个稳定的系统树。但是这一难题在用石竹类作为被子植物的代表类群后却迎刃而解,而且其结果和某些分子分类学的结果非常相似。

    据记者了解,这是我国青年学者首次较系统地围绕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独立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按照新理论,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应该出现在侏罗纪之前的古老时代。和所有的理论一样,这一论断一方面将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将接受未来科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现年43岁的王鑫毕业于北京大学,1993年获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古生物学博士学位,2006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先后师从古植物学家段淑英、陈晔、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L.Dilcher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志炎。


新华网辽宁频道8月17日消息(魏运亨、张万连)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被子植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