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场馆为何有冷有热

    暑期里,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成为学生外出参观首选。然而即使同为科技馆,待遇却大相径庭。在北京,就存在这种情况:一边是中国科技馆等场馆日人流量1.5万人次,一边是古脊椎动物馆前的门庭冷落。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各大科技场馆。
   
    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写说明
   
    科技馆的任务和最大特点就是把复杂、深奥和抽象的内容简单、通俗和形象化,但许多学生和家长反映“展示内容太晦涩”、“看不懂”。
   
    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先生时常带领女儿参观北京各大场馆。在观看生物进化的图表时,小姑娘指着“白垩纪”三字,问“爸爸,这是什么字啊?”张先生无奈地对记者笑笑,“有些字孩子都不认识,怎么能充分理解呢?”
   
    目前多数场馆展览多是以讲解性的文字和图表为主,少数大型场馆配有电脑讲解器。记者在古脊椎动物馆看到,多数展览均为动物化石再配以一张化石的名片,名片多为两三句话解释,有些甚至出现了一句话解释的现象。中国科技馆内的电脑讲解器因场馆处于参观高峰期,电脑讲解器供不应求。在张先生看来,现在的科技馆硬件措施渐渐提高,但馆内的讲解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场馆展览的设计者也承认,他们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做出来的讲解图释自然有些晦涩难懂。”
   
    北京市天文馆、古脊椎动物馆都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两者相隔不过百米,参观人数却存在较大差别。据了解,古脊椎动物馆日人流量两三百余人次,天文馆每日则有上万人次参观,中国科技馆则日参观量达到1.5万人次。
   
    古脊椎动物馆是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的,相对于2004年落成的天文馆新馆,它显得有些老旧。古脊椎动物馆内一架恐龙的模型显得有些陈旧,其尾巴处的一块骨头已经裂开。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自然博物馆,在博物馆一楼大厅,恐龙的模型也已损坏。
   
    另外,仅三层馆藏的古脊椎动物馆主要展览古生物化石,通过对化石的介绍来普及科普知识,然而仅仅是文字介绍难免有些枯燥。陈明宇来自哈尔滨,被爱好古脊椎的爸爸拉来参观古脊椎动物馆,一个小时下来她闷闷不乐:“就几层楼,里面什么都没有。”
   
    对此,古脊椎动物馆展览部的张主任解释,动物馆在建设初期并没有考虑其对外开放的功能,导致场馆的占地面积小、设施装备较落后。又由于馆内展出的均为动物化石,进行更新换代的可能性不大。
   
    场馆要跟餐馆学做“创意菜”
   
    来自哈尔滨的张女士带着女儿来北京天文馆游玩,“从一楼到二楼全是科技展览,仅仅看图片和物品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小孩子也静不下心去观看。”张女士说,“之前听说了天文馆的名气,本以为可以通过先进设备观看天空、宇宙的。”从河北邯郸来的郭先生认为,活动太过单一,只是一些图片模型展览,展览又有些晦涩,小学生难以理解,“如果想看图片的话直接到数字科技馆看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大老远的跑到北京来呢?”
   
    中国科技馆则在儿童区设置时光隧道、戏水区、堆雪堡等区域,让孩子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实践,观众收获的就不仅仅是展品展示的现象和原理,还有观察方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启迪。北京的李宇宽最喜欢动手区做风扇的地方,在那里,他一个人默默拼装风扇,实际动手操作让他玩得不亦乐乎。
   
    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缤纷夜”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缤纷夜”是一项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进行游戏或比赛。“家长平时比较忙,有了这样一个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机会,他们还是很乐意的。”自然博物馆科普教育部主任刘连成说。提前两周开始预约的“缤纷夜”,十天内就已经人员爆满。
   
    对暑期特色项目,刘连成认为创新意识很重要。“如同餐馆一样,要吸引人就得上‘好菜’。不过创新不是样样都耍新花招,把公众需求的东西做深做细就是一种创新。”


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