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末大灭绝对南北半球的影响不同

微型浮游生物化石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保存完好的微型浮游生物化石

最近,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L. Kump等在分析了来自全球海洋的微型浮游生物化石后,发现白垩纪末大灾难对南北半球的影响不同,这篇文章发表在2010年的美国科学杂志《自然》上。

约6500 万年前, 一颗巨大的陨石呼啸而下, 在如今的尤卡坦半岛撞上了地球, 最终导致包括恐龙,翼龙和菊石在内的绝大多数物种灭绝。

L. Kump说:“这次大灾难使全球90% 以上的微型浮游生物灭绝, 但北半球一些地方的灭绝率高达98% ,而在南半球最南部的灭绝率仅有73%。”

他补充道:南半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很快得到恢复, 而北半球海洋直到30 万年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
 
他们于是据此推测, 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撞击地球的巨大陨石是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的, 撞击造成的烟尘更多地覆盖了北半球, 撞击散发出的有毒物质也更多地落到北半球,烟尘遮蔽阳光, 使浮游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而有毒物质的影响长期延续, 使北半球海洋浮游生物恢复缓慢,由于浮游生物是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因此整个北半球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比南半球迟缓了几十万年。


来源:化石网/zdr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白垩纪 大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