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扬子鳄的锐减标志中国湿地的飞速消逝

“稻田流浪者”

在今天的地球上,很难找到比扬子鳄生存时间更久的物种了。它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爬行动物,有2亿多年进化史,与恐龙属同一时代。因为扬子鳄的外貌非常像中国神话中的“龙”,所以它的俗名叫“土龙”。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祝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爬行动物。他记得1956年前往安徽宣城考察扬子鳄时住在一户农民家中,那位农民家后院有一个一米宽的小池塘。每天早上,常常是一户人家在池塘这边洗菜,另一户人家在另一边刷马桶,而扬子鳄就在旁边自由自在地游泳。“扬子鳄是鳄类中最温柔的,对人类几乎没有攻击性。”黄祝坚告诉《外滩画报》。

自古以来,扬子鳄一直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或湖泊里,从历史资料看,它曾出现在安徽、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等多个省市。然而上世纪50年代开始,扬子鳄的家园却遭遇了灭顶之灾。

很多湿地被开垦成农田,湖泊、溪流被填土用于建房、造田。据计算,截至20世纪70年代,地球上已经消失了近一半湿地。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纵横交错的湿地,密布于广袤的中国大地。2003年结束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却显示,湿地大省黑龙江,建国初期沼泽湿地600余万公顷,现在只剩150余万公顷,被开垦了四分之三;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湖、围海造田,使得洞庭湖、鄱阳湖因农业开发缩小三分之一。

栖息地被破坏之后,野生扬子鳄开始了流浪生涯。它们的种群变得七零八落,大多因洞穴被毁,无处冬眠而活活被冻死在野外。其他一些只得将家安在人工池塘边,借池塘边的一些灌木带隐匿自己,但生活在那里也不安全,扬子鳄经常遭到人们捕杀。也有少许种群迁到一些相对安静的丘陵地带的小水塘边,但那里土地贫瘠,水生动物很少,扬子鳄又经常饿得“饥肠辘辘”。

1983年的一次大规模野生扬子鳄调查发现,当时野生扬子鳄的数量从上世纪50年代估计的10000只下降到300至500只,而且在江苏、江西、上海等地已经完全找不到扬子鳄了,浙江的野生扬子鳄所剩无几,而安徽成为野生扬子鳄聚集最多的省份,而它们聚集最集中的地方是宣城。

2001年,动物保护学会(WCS)的鳄类专家约翰?森布亚松博士调查发现,中国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又从500只锐减到130只。其中最大、最有希望的一群有11只,生活在宣城一户农户的池塘里,周围有VCD出租店、农舍和广袤的稻田。

“它们是稻田的流浪者。”森布亚松博士说,“往日的栖息地已不复存在。它们从一块稻田流浪到另一块稻田,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家园。”而野生扬子鳄的生存前景,则比“130”数字所能反映出的更糟。因为它们的自然繁殖几乎已经停止。1997年,一只雌鳄因捕食中鼠药毒的田鼠而死,后来解剖发现,其腹内有42个发育中的鳄卵。此后六年,一直未见野生扬子鳄的自然繁殖。

“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有效救助,恢复湿地,扬子鳄将成为历史上第一种被灭绝的野生鳄类动物。”2001年,森布亚松在生物保护期刊上预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