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虎的问题

每只老虎的栖息地需要250-500只大型猎物,生物链顶端不胜寒

老虎其实是一种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它们能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包括热带雨林、常绿森林、红树沼泽、草原、稀树草原和多岩石的山地,从寒带到热带都有它们的身影。

然而它高贵的王者身份也给它的生存带来了很多问题。虎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型和食性决定了需要消耗大量的猎物。以东北虎为例,平均每只虎每周要进食一头大型猎物(野猪、马鹿等有蹄类动物)。科学家曾计算过,每只东北虎的栖息地中需要250-500只大型猎物,或更多的中小型猎物(梅花鹿、狍子等)才能满足它的生存。

由于地形、猎物密度以及老虎性别和个体差异,不同地区的老虎需要的栖息地面积也不一样。一般来说,雄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为60-100平方公里,雌性孟加拉虎的家域面积约为20平方公里。由于自然猎物密度相对于南方较低,东北虎需要的家域面积更大,雌虎平均为450平方公里,雄虎往往要涵盖几只雌虎的家域,面积可达4000平方公里。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为了保证各自的领地,雌虎的栖息地一般较少重叠。但是,一只雄虎的活动范围经常会覆盖几只雌虎的栖息地。印度做过野外生存最小种群的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虎种群,雌性繁殖虎最小需要15到18只,低于这个数量,就会由于近交等原因,种群逐渐衰退,无法自我维持。而一个东北虎种群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栖息地总面积将超过1万平方公里。

栖息地丧失、可供捕猎的有蹄类动物减少、人类的偷猎威胁及人虎冲突等,都给老虎的野外生存带来了巨大困难。有资料显示,老虎的数量在20世纪初期约有10万只,其中印度数量最多,有4万只。而到上世纪70年代时,这个数量已激降至4000只左右。

目前全球野生老虎不足7000只,2022年有望翻番,人虎并非不共戴天

野生老虎难道真的只有灭绝一条路可走吗?近几十年来,各国不断加大的老虎保护力度证明,野生老虎并非和人类不共戴天,只要我们努力,野生虎的数量是可以恢复增长的。

197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支持下,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发布虎保护工程,资助重大的虎保护活动,建立了大量的老虎保护区,老虎数量在80年代中期一度超过4000只。然而,由于受到栖息地丧失和盗猎的威胁,据最近的政府性调查显示,印度的虎数量又下降至约1300只。但无论如何这都可以说明,人工的干预是可以对野生虎数量产生重要影响的。

俄罗斯的东北虎保护经验更值得借鉴。上世纪30年代,俄罗斯境内的东北虎数量只有约30多只,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东北虎实行大范围保护,维持了比较大的原始森林,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东北虎保护网络,不断加强监测调查力度,东北虎的数量已增长到目前的400多只。

据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WCS)中国区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解焱介绍,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存在野生印支虎活动,它与国外一个种群是相通的,但数量比较少;在西藏墨脱地区曾有个独立的孟加拉虎种群,2000年的调查估计有15头,但现在看,这个种群很可能已经消亡了。在中国,最有希望获得发展的野生虎还是东北虎。虽然经过多年保护,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目前依然不足20只,但从2001年、2005年及2008年的分别调查来看,发现老虎踪迹的区域有不断扩大之势,发现老虎踪迹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目前全世界野生老虎的数量大约不足7000只。在去年底召开的保护老虎国际论坛上,有关方面通过了一项联合行动计划,决心到2022年实现全球野生虎数量翻番的目标。而解焱告诉记者,从有关各方近年来采取的措施、收获的成效及所下的决心来看,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北京日报记者 王鸿良 通讯员 林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