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灵山遗址发掘完成后的思考

灵山遗址H8灰坑出土的木筒

浙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掀开新篇章

灵山遗址是我市首次正式大规模地对史前文明遗址发掘。遗址堆积厚度约120厘米至135厘米,共分7层。第一、二层为近现代层,第三层约为汉至唐宋时期地层,第四层为商周时期地层,第五、六、七层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后三层是此次发掘的重点。发掘共清理灰坑23个、灰沟2条,另外还发现一些建筑性质的柱洞遗迹。

此次发掘,发现了浙江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整木结构木筒遗迹。在编号为H8、H16的两个灰坑里,套有整木雕挖、厚薄均匀的木筒,H8木筒的最大直径约80厘米、高约90厘米、边壁厚约2厘米;H16的木筒已经变形,但其筒底铺有一层15厘米的砂,似乎起到清沥泉水的作用,但由于两个坑的木筒底部均发现有残破的大型绳圈足罐,不属于水器。

“H8、H16灰坑的功能是水井还是窖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见证了木筒发掘的过程,他经过研究认为,“虽然木筒功能还未确定,但其繁复、严整的雕凿工艺,反映了人类对木器加工利用的悠久历史。”

更为重要的一点,专家在研究出土的泥质灰陶器时发现,绳纹、夹炭陶、釜支子等因素的流行,与河姆渡文化有紧密的亲缘关系;炊器中以绳纹釜为主、鼎少见,绳纹圈足罐最多,这个特点与闽江流域的昙石山文化相似。

灵山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浙江南部沿海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更为河姆渡文化南迁提供了有力佐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副所长介绍,河姆渡文化扩展到象山县的塔山遗址(位于灵山遗址以北近100公里)后,就模糊了继续往南的踪迹。在福建沿海、台湾西海岸地区,一直向东南的西太平洋群岛、菲律宾群岛以及更遥远的一些太平洋小岛上均发现过与河姆渡文化典型器物相似的史前文物。但是,河姆渡文化如何走出浙江,一直缺少考古上的支持。“灵山遗址的发现,终于串起了河姆渡文化较为清晰的南迁路线。”他说。

在5月6日的路桥灵山遗址学术座谈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文物局专家对灵山遗址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是“受河姆渡后续文化和福建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双重影响,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性文化类型”、“打开了浙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研究的一扇窗口”、“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为研究河姆渡文化南向扩张与衰变,为研究闽粤文化向北传播的时空刻度,为研究百越文化史前基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