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木伦遗址抢救性发掘和保护规划工作汇报会”在鄂尔多斯召开

侯亚梅向周忠和所长和张翼处长介绍乌兰木伦河流域调查的石制品

2011年11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鄂尔多斯市联合举办的“乌兰木伦遗址抢救性发掘和保护规划工作汇报会”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召开。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所长和高星副所长与科技处张翼处长携我所同号文研究员和裴树文博士等专家出席本会。会议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星灿副所长、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宁夏考古所王惠民教授前来参会指导。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自治区博物院院长塔拉和自治区博物院研究员李虹也应邀前来本会参观指导。其他应邀参会的还有中央和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媒体代表等。

会议代表于2日下午首先参观了位于市区景观河边的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和第2地点,了解了遗址地层和出土物的层位与年代学样品的取样位置,特别是有关遗迹现象等情况;之后到中科院古脊椎所和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组成的乌兰木伦联合考古队野外研究基地考察各类出土物情况。各位专家在参观完后都表现出对乌兰木伦遗址的极大兴趣,也对考古队的工作表示赞赏。

3日上午进行会议室内的研讨,由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高星研究员主持,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张占霖局长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所长先后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周忠和所长对联合考古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现场参观后感到十分“震撼”。随后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馆长王志浩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董为与本次发掘领队-中科院古脊椎研究员侯亚梅率先介绍了遗址发掘概况、古生物化石与考古遗物的出土和初步研究情况;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张家富副教授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李保生教授分别就遗址的地质、年代测定方面与古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加以汇报。中科院古脊椎所黄慰文研究员对联合考古队的工作做小结发言,他对乌兰木伦联合考古队的工作予以全面肯定之外,提到鄂尔多斯在中国旧石器研究历史上特殊地位和中科院古脊椎所与鄂尔多斯市的历史渊源,表达了对乌兰木伦遗址辉煌未来的期盼。主持人邀请到会的各位专家对联合考古队的工作进行专业点评,并宣读了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的书面发言表达先前观感。与会专家对联合考古队达到国际水准并有所创新的发掘流程和规范有序的出土遗物样品标本管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工作为旧石器考古学田野发掘与室内整理工作树立了榜样和典范;对遗址发掘工作一开始就启动各学科交叉合作研究的做法也表示了赞赏,大家纷纷对乌兰木伦遗址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主持人高星研究员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进行总评并发表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他首先充分肯定了乌兰木伦遗址的科学价值,认为目前在鄂尔多斯发现的数以千计的遗物均出于原生地层,保存了古人类活动的原始信息,且时代为距今3-7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填补和扩大了内蒙古地区、乃至华北、东北亚地区该类遗存的空白和分布范围;遗址时代属于末次冰期,其对于探讨当时人类对于极端气候的生存适应能力甚至对研究现代全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有重要价值和启示;遗址的发现对于现代人起源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还对乌兰木伦遗址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教育意义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乌兰木伦遗址地处鄂尔多斯康巴什这座新兴城市的中心,不仅极大地延长了鄂尔多斯的历史根基,给这座新兴城市以文化底蕴,还给城市增加了一处科普以及爱国、爱科学教育的基地。最后,他还对乌兰木伦遗址的宣传、普及和保护等方面提出建议,肯定了乌兰木伦遗址考古队以及地方政府在各类科学问题已初步弄清的基础上才启动媒体报道的这样一种不张扬、脚踏实地的作风,对申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寄予厚望,并建议加快加紧研究,早出成果。

3日下午会议对乌兰木伦遗址的保护工作进行了论证。论证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王大方处长主持,与会专家积极建言,对乌兰木伦遗址未来的保护和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建言。

在此次汇报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鄂尔多斯市政府还达成了全面合作的意向。双方拟进一步加强合作的纽带,中科院古脊椎所将进一步加强在该地区古人类、古生物等领域科研力量的投入,双方拟联合成立院地合作科研基地,鄂尔多斯市政府将该基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双方将共同分享遗址研究所获各项科研与科普成果。中科院古脊椎所和鄂尔多斯市政府的合作,积极响应了国家对于文化建设的需求,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