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李四光书信简集》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李四光书信简集》

作者:马胜云

出版者: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人类不论是向宇宙进军,还是探索海底奥秘,或者是从事极地考察,都与地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地球和人类存在,地质学就会存在。地质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在科学大家族中扮演着基础学科的角色。自现代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地质学家,如翁文灏、丁文江、朱家骅、李四光等。这些人当中,蒙古族科学家李四光(1889年~1971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名字。他毕生在地质学领域默默耕耘,努力奉献。从《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李四光书信简集》一书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李四光正从地球的蛮荒处昂扬走来,他那挺拔的身影,给人以力量与震撼。

本书收录了上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李四光与学界、政界、社会各界名流的往来书信及其手稿,其中许多名家手迹是首次亮相,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阅读李四光与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竺可桢等人的书信时,分明可以感受到李四光提笔写信时的心跳与呼吸,那些或工整、或潦草的字迹,是他真性情的天然流露。

李四光的先辈姓氏为库里。李四光虽有一个汉族名字,但他的身体里流淌的却是蒙古族的血液。李四光,原名李仲揆,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黄冈一户贫寒人家。14岁那年,李四光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在填写报名表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又在“四”后面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他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后来又辗转英伦,专心学习地质学,1917年在伯明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之后,他任北京大学教授,从此与地质结缘,逐步成为中国现代地质科学和地质勘探工作的奠基者和领导人。

阅读李四光不同时期的书信,不仅可以看出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也可以读懂他对地质教育与科研事业所付出的努力。他刚到北大地质系任教时,系里的教学质量、仪器设备、师资力量都不尽人意。为了改变这里的面貌,作为“海归”教授,李四光主动承担了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座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起步的。在研究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他曾这样说道:“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

1936年,李四光到黄山考察,写出《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家费斯曼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因为他推翻了外国学者关于“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定论”。可是,李四光并不满足于此,他干脆把家搬到江西庐山上,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作更加深入细致的冰川研究。

李四光为中国地质事业所做的贡献非常多,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担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根据中国学者已有的研究,带领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进行不懈的理论探索,推断出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

国家经济建设,石油是“血液”。找到大量石油,是摆在李四光等地质学家面前的任务。在李四光的建议下,中央同意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展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我国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迅速开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李四光以他的学识、智慧、胆识和领导才能,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对此,他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李四光书信简集》虽然不能全面涵盖李四光一生的“地质运动”轨迹,但是从一个个历史瞬间反映出李四光的治学精神、高尚人格和人文修养。无论是在军阀混战、民族危难、国内纷争的年代,还是在政治运动频繁的岁月,作为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始终以追求科学真理为使命,秉承科学报国之志,孜孜不倦地探索地球奥秘,点亮了地质之光。


中国民族报 陈华文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李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