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

核心提示

4月20日至21日,泥河湾保护与发展暨纪念巴尔博发现“泥河湾层”90周年专家研讨座谈会在张家口市举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及院校的专家学者30多人汇聚于此,就泥河湾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回顾90年泥河湾研究发展历程,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共同探寻泥河湾未来发展之路。

90年,泥河湾从一个中国北方偏僻的小乡村,一步步走进世界的视野。90年,它负载世界各地科学家和人类文化研究者寻找东方人类故乡的无数梦想与追求。时光荏苒,泥河湾穿越几百万年时空向我们走来,它又将走向何方?它还将带来什么令世界震惊的发现?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

回眸90年:追寻人类的另一个故乡

泥河湾的春天,春寒料峭,黄土石块,层层叠叠,土丘山峦,绵延不绝。走在泥河湾遗址上的每一步,似乎都踩踏着200万年前祖先的足迹。有谁会想到,200万年前,这里却是另一幅景象:湖光潋滟,丛林茂密,我们的祖先和成群的大象、泥河湾披毛犀、长鼻三趾马悠闲地踱步。沧海桑田,大约在距今18000年左右,这里的湖水退去,裸露出突兀的泥河湾地层。

90年前,来自英国爱丁堡的巴尔博来到中国张家口泥河湾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凭着地质学家独有的职业敏感,他发现了泥河湾盆地内发育良好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这些地层连续分布于桑干河、壶流河两侧,沉积厚度大,出露完整,蔚为壮观。1924年,巴尔博通过研究首次将它命名为“泥河湾层”。此后泥河湾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其相关研究都是以“泥河湾层”为基础展开的。因此,慧眼识珠的巴尔博被誉为“泥河湾科学研究的拓荒人”。

1927年,英国的巴尔博、法国的桑志华和德日进在泥河湾层中发现了泥河湾动物群。1930年,德日进、皮孚陀发表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三纪至第四纪地质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必读之书。1954年,“泥河湾层”被定为第四纪早期的标准地层。

1978年,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引发了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院士的大胆推断:“泥河湾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而后来马圈沟遗址发掘后,将人类在东北亚存在的事实推进至200万年前左右。

泥河湾的发现无疑让人类“非洲起源说”面临着新的挑战,位于古老东方的人类另一个“故乡”浮出水面。“除非洲之外,人类的另一个老家就在泥河湾,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栖息在这里。”目前,世界考古界基本形成这一论断。但令考古界遗憾的是,泥河湾遗址迄今还没有发现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化石。

“找到猿人化石只是时间问题。”终生致力于泥河湾考古研究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卫奇认为,虽然发现猿人化石“可遇不可求”,但他仍对此充满信心:“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考古界的一大贡献。同样,泥河湾人的发现将是本世纪中国对世界考古界的一大贡献。”

同样执着于泥河湾研究30年的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泥河湾研究中心主任谢飞断定,“泥河湾一定会找到人类化石”。谢飞认为,马圈沟遗址将有可能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马圈沟遗址内发掘出一处200万年前人类祖先餐食大象的遗迹,并发现人造石器工具,说明人类曾在这一带活动。”

追寻“东方人类的故乡”的脚步不能停止。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在不断追寻着那个有力的证据。

靠近触摸:东方人类故乡的源头

在泥河湾被世界认知后的90年里,中西方学者们不断探寻与争论、认定与研究,他们也曾多次触摸到泥河湾神秘面貌的一角。曾发现了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遗址点,如小长梁遗址、虎头梁遗址、马圈沟遗址等等,不断靠近东方人类故乡的源头。

1972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盖培、卫奇主持发掘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附近的虎头梁遗址。发掘出以楔形石核和尖状器为主的大量石器,还发现了古人使用过的灶坑。随后,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虎头梁遗址中的于家沟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前的夹砂黄褐色陶片,这是在旧石器时代地层里发现的唯一的一块陶片,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制陶业起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在桑干河南发掘了与泥河湾村相对应的小长梁遗址。经测定,这个遗址距今13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小长梁因此成为东北亚北部确认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被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1992年,河北省文物局谢飞领队在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发现马圈沟遗址。随后,进行了连续发掘。2001年,他们在发掘中发现200万年前古人类“分餐大象”的痕迹。谢飞回忆称,“当时,在发掘探方里散落着一组大象的骨骼,间有石制品、动物遗骨和天然石块,这构成了一幅古人类进餐的场景,多数骨骼上还留有砍砸和刮削的痕迹,生动地展示了人类最早的盛宴情景,为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

在泥河湾保护与发展暨纪念巴尔博发现“泥河湾层”90周年专家研讨座谈会上,一些专家带来了新的发现和推测———

2010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在大田洼遗址发现部分石铺地面、石墙。2012年,经文物部门考古发掘,又挖掘出20平方米的砾石地面。“石铺地面距离小长梁遗址200米左右,层位与小长梁遗址相当,推测地质年龄为距今136万年。”袁宝印说,当时进行发掘时,石铺地面的砾石间夹有许多动物肢骨碎片,石铺地面的砾石间含有旧石器和人工打制石块。“这些可以说明石铺地面为古人类有意识的建筑物,并在此长期活动。”

2006年至2012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同号文在泥河湾山神庙咀组织了4次正规发掘和两次野外地层研究,发掘探方79个,发现了5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但均未发现人类化石。同号文说,“对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演化不可或缺的方面。在未找到早期人类直接证据之前,哺乳动物化石始终是研究泥河湾早期人类活动的最重要证据之一。”

今年4月初,河北师范大学几位教师到泥河湾进行考察,发现半颗人头盖骨化石,石化程度非常高,头骨厚度显示出其古老性,其具体年代正在考证。

截至目前,泥河湾地区发现各个阶段的旧石器遗址达150余处,时代自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早更新世早期至1万年左右的晚更新世之末。据统计,全世界100万年以上的遗址只有53处,其中38处就在泥河湾。不仅如此,泥河湾丰富的文化积淀还包括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等多种类型资源,使其成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

保护发展:追寻“大泥河湾”之梦

泥河湾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意义重大的。但是如何保护泥河湾,让它具有持续发展前景,成为河北的、中国的文化品牌?学科研究怎样寻求新的突破,如何应对专业人才匮乏瓶颈,如何对遗址进行统筹管理……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谈到泥河湾的未来发展,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大泥河湾”之梦。所谓“大”,即大统筹、大视野、大团队、大众化。“泥河湾的保护和发展亟须‘大统筹’。因为它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层面和多方力量。”石家庄经济学院教授牛平山说,泥河湾盆地的地质遗迹资源和人文遗迹资源相互交叠、相互穿插,地层中有文物,文化遗址有地层,彼此不可分割。因此,要实现区内遗迹资源保护,不同管理和研究机构之间必须要相互协作,统筹管理。“大统筹”的概念要渗透在规划衔接、专业交流、人员交往、共同培训、资源共享、联合巡护等各个方面。牛平山建议,在依法保护的前提下,区内科普、教学、科研、旅游、生物等多方面资源利用也要做好“大统筹”,在不危及区内保护对象,不破坏遗迹区整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有利于增进遗迹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的经济协调发展。

2001年,泥河湾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国务院批准泥河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评审论证,入围我国“百项大遗址”保护规划。河北省政府印发了《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和总体保护规划纲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近年来,在泥河湾的保护、价值传播和研究上,河北省及张家口市、阳原县都在不断努力,而这些显然还不够。”谢飞建议,要打破地域局限,树立“大视野”理念。树立泥河湾不仅是河北的泥河湾、中国的泥河湾,还是世界的泥河湾的理念,它未来的整体性规划,应该由更高层的政府、中外学者和文保工作者共同来制定。“我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的研究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研究人员全国只有60人左右。现在整个河北省研究泥河湾的人屈指可数。”谢飞坦言,泥河湾保护研究工作队伍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卫奇称,由于泥河湾研究门类繁多,多学科人才相对较少,这要求必须整合和培养一支跨学科协作的“大团队”。卫奇建议,由国家出面,整合国内外力量和队伍,首先对泥河湾进行大规模调查,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发掘,以期早日取得学术上的突破。

培根说,科学的力量在于大众对它的了解。泥河湾研究的归宿终将是走向普通大众。2012年,全面展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泥河湾博物馆建成开馆,搭起了一个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的平台,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个了解泥河湾200万年历史的时空隧道。

如何科学引导公众的参与,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考古。专家认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是泥河湾走向大众的发展方向。“但是,遗址公园不是游乐场,要保持遗址的完整性和原始风貌,保证在不破坏地下遗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论证。”谢飞说,不仅如此,要让更多民众走进泥河湾,使之不再只是专家学者的小众乐园。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泥河湾的历史知识,激发广大民众对人类起源的认知兴趣。

目前,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已经在河北省科技厅立项,并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相继成立了相关研究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泥河湾研究中心和马圈沟遗址博物馆正在抓紧筹建;小长梁遗址保护工程已经开始实施。

90年圆一梦。一代代泥河湾人正在努力探寻人类起源、发展、演变的轨迹,寻求人类起源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泥河湾将建成一个集科研、科普、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基地,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河北日报 记者 刘萍 通讯员 田建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