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线”申遗四川段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留下的大量文化遗产,不仅对于中国具有重大文化意义,对于世界来说也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为推动“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四川段长征文化资源调研工作已于5月圆满结束。

7月初,由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负责的《长征文化资源四川段集粹》编纂工作正式启动。《集粹》将成为四川地区长征文化资源的“地图”。

该所所长杨先农告诉记者,“长征路线”申遗工作始于2011年11月底,当时,四川省社科院向四川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四川省牵头组织“长征路线”申遗和“国际长征文化馆”建设的建议》的报告。

2012年6月11日,《“弘扬长征精神,推动长征路线申遗”成都·汶川共识》在第八届西部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暨“思想库”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论坛上发布。《共识》明确了“长征路线”申遗、扶贫、建馆等具体任务。

2012年12月8日,由四川省社科院与《世界遗产》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座谈会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长征申遗路线图、长征沿线遗产保护与发展旅游经济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为“长征路线”申遗工作的开展提出了重要建议。

2013年3月26日,四川段长征文化资源调研工作正式启动。调研组根据“长征路线”分为四个小组,历经近两个月的调研,已初步掌握了四川省长征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长征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红色资源与红色旅游的发展等基本情况,为“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准备好了第一手支撑材料。四川省社科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遗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人赵小波表示,此次调研工作的结束标志着四川段准备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长征路线”申遗,不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但有重要的政治效应、社会效应,而且有重要的经济、文化、生态效应。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教授何怀远提出,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实现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代表的是人类为了追求正义与光明而进行斗争的精神。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认为,通过“长征路线”申遗,大力弘扬长征文化,可以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更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荣军表示,弘扬长征精神,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营养,只有植根于群众土壤,才能更好地促进发展。

“‘长征路线’申遗可以有效地带动沿线红色旅游”,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华腾认为,利用沿途的红军长征景点,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形式,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长征精神,传承长征文化,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在推进“长征路线”申遗工作的同时,四川省社科院还提出应该将长征沿线两翼地区纳入国家扶贫战略。杨先农告诉记者,长征沿线两翼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存在连片农村贫困区,实施长征沿线国家扶贫战略,消除长征沿线区域性贫困,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流血牺牲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长征路线”申遗是场持久战。杨先农说,目前申遗工作进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的指导;二是缺乏经费支持;三是比较研究欠缺,还没有找到总结整个“长征路线”文化价值的线索,来提炼出“长征路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下一步,四川省社科院将继续推进“长征路线”申遗工作,同时推进“长征路线”沿线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道路畅通、国际长征文化馆建设等工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认为,“长征路线”申遗前期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所有相关省份的专家学者联合起来,共同努力。通过学术论坛、研讨会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梳理线索。此外,要向申遗相关的主管部门广为宣传长征精神,让世界了解长征精神、长征文化,为成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打好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报 吴运亮 郭潇雅 李静)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长征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