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龙的存在--龙影遗骨

  □两个月过去了,调查小组始终没有找到一张原版清晰的老照片。空对着这五块骨头和一张模糊的照片,一切都无法定论。

  他们只好重新研究《盛京时报》,终于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线索。这个庞大的骨骸在西海关展览之后,被政府发到了营口县立师范学校进行收藏。报纸详细记载,骨骸被用来作为学生的研究之用。另有记载,这个巨物全体共有三丈余,就是说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十米。“龙的搁浅之处,爪印清晰存在……”

  可惜,当年的县立师范学校早已不知去向。根据一些老人的说法,有人在另外一所中学也看到过这个骨骸。

  然而,多方查询后获知,由于历史年代久远,那个骨骸的去向已经无法查证了。调查工作只好暂时打住,期待新的契机。

  骨骸的图片被传到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刘建波教授那里。刘教授看了图片后,认为“骨骼”排列有些怪异,他一时也不能断定这到底是什么动物。

  几个月后,这个图片又辗转到了中科院古人类与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董为教授的手中。董为也觉得图片上的骨骼结构有几分蹊跷。尤其让他费解的是动物头上的两个角,对照研究其他的骨骼化石资料,体长近十米的巨型动物中,鲜少出现头上长有两角的情况。董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两个角可能是猛犸象的两个门齿,由于猛犸象两个门齿非常大,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头上的两个角。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省都发现过猛犸象的化石。在黑龙江的大庆发现过距今数万年的猛犸象化石,有着近6米的庞大身躯。

  通过对比猛犸象的图片发现,猛犸象的门齿形状的确和传说中的龙角有几分相似。但是它们的躯体结构很不一样,角的长度也有很大的差距,肯定不是同一种动物。董为随后否定了自己的推测。

  □两位专家都没有给出定论,让这个70年前的谜团更加难以捉摸。现在唯一的实物就是那五块还不确定身份的骨头。

  为了让真相能够大白,研究组决定去大连海洋水产学院试一试,学院的老师听完他们的介绍后,都很诧异,他们也无法判断骨头和图片上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动物种类,于是建议他们再去大连自然博物馆碰碰运气。

  大连自然博物馆是国内始建最早的自然博物馆,历史已近百年,馆内藏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但是对于照片上的骨骼,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高级工程师刘金远凭着多年研究经验,认为从脊椎上看,这应该是一个哺乳动物,但是光从照片上实在看不出来究竟是什么东西。

  最终,显微镜下的纹理显示,这是匹野马的牙齿。

  韩晓东一时难以相信。鉴定还在继续进行,大家只能静静地等待。结果再次出乎意料,这五块骨片的年龄远远超过70年,至少要在一万年以上。很明显,五块骨头和图片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种类。

  □70年前这张照片上的,又会是什么动物呢?

  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专家赵永波,在了解70年前的情况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从提供的图片来看,它的头骨、躯干骨都很明显,从结构上断定它应该是一个须鲸类。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大连地区也就是黄海北部,每年都有上百头小须鲸被捕杀,所以骨骼很可能就流失到那里。

  这个结论着实又让周丛一、韩晓东大感意外。须鲸是一种身躯庞大的动物,从长度上完全可以达到10米。但是鲸鱼怎么会有和龙相似的骨骼构造?

  为了让他们有个直观的认识,赵永波决定用须鲸的骨骼,试着排列出照片上的形状。一番忙碌之后,骨架渐渐显现出来。正如赵永波所说的,它和照片上的骨骸的确十分相似。

  须鲸都生活在深海地区,据说它拥有黝黑的脊背和硕大的尾鳍。如果是鲸鱼,那它又如何从深海地区来到营口呢?不解开这个疑问,那须鲸之说就很难成立。

  营口位于渤海之滨,大辽河横穿整个营口地区,地势本来就十分低洼,恰好又赶上70年前那场连续多日的暴雨,辽河水位剧增,海水随着潮汐变化进入辽河。鲸鱼在辽河中接受不到像海洋里的回声,因此困顿于河中。当河水退潮、水位降低时,进入苇塘的鲸鱼被芦苇层层困住,再也没有出去。从此留下了这个70年前的悬案。

  从大连回来,研究组对最后的结论产生了分歧。周丛一认同专家的观点,但是韩晓东表示不解:这么多人都说他们亲眼看过龙,这又将如何解释呢?

  此外,韩晓东在重新整理资料时,也发现了新的疑点。当年的资料对巨物的脊椎骨数量也有记载。按照专家的说法,须鲸的脊椎骨应该是57节,但是营口发现的这个骨骸的脊椎骨却是28节。

  更加奇怪的是,照片上的生物,它的肋骨只有五六寸长,远远短于须鲸的肋骨。这些疑问始终让韩晓东百思不得其解。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调查,70年前发生在芦苇荡里的悬案,还是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答案。那条曾经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巨龙仍然被层层云雾遮挡着……

  
(来源: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