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周国兴:科学对待“野人”考察

(蜘蛛网eeook.com)据中国社会科学网: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掀起了“野人”探秘热潮。过去30年中,一些民间考察者一直坚持探索。他们大多是非专业人士,考察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最早的“野人”考察者之一、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周国兴。

大部分民间考察者知识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民间的“野人”考察?

周国兴:考察者的热情可嘉。但进行“野人”考察、研究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否则可能无法对各种传闻作出专业的判断,或者判断偏离科学事实。目前,大部分民间考察者不具备这些知识,或知识不充足。这就大大降低了其考察或研究报告的可信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民间考察者有什么建议?

周国兴:一方面,考察者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野人”研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人类学、动物学、生物学等。另一方面,考察者要端正态度,秉持以探索、揭秘为目标的科学精神。访问时不能去引导甚至诱导,应把收集的材料提供给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

在“野人”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奇异动物”有没有尾巴。对此,很多人一口咬定说“没有”。那么,所谓的“没有”是没有看到,还是真的去摸了才说“没有”?有些人是在十米、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外目击“奇异动物”的,有的动物尾巴很短,几十米以外根本看不清。在这种情况下,不如问“有没有看到尾巴”,即便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也不等同于“奇异动物”没长尾巴。

“野人”之谜很容易引起科学界的关注以及读者的兴趣。因此,对于那些没有经过科学鉴定的传闻,一定要采取科学、慎重的态度,以免给进一步揭秘工作带来困难。

科学意义上的“野人”不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最早的“野人”考察学者之一,您怎样看待“野人”传说?

周国兴:实际上,“野人”问题已经比较清楚了。“野人”在科学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也许过去有过“野人”,但我认为现在这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是对过去可能是人类祖先的人形动物的远古记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果科学上的“野人”不存在,那么“野人”传说是否就是不真实的?

周国兴:尽管科学上的“野人”不存在,但不能将“野人”完全视作伪科学,也不能说“野人”传说全是不真实的。在“野人”考察中产生的问题,95%是可以解决的,还有5%值得进一步研究。

1977年,神农架科学考察之后,我相信关于“野人”的种种报告并非是捕风捉影。在那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确实有我们尚未了解的实体存在。它们虽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人类”,但应该是客观存在的某种动物。否则怎么解释流传了上千年的有关“野人”的传说,又如何解释如此众多的目击者呢?

有解释认为,这些“野人”可能是人们没有看清或不太认识的已知动物,或是某些引起人们误解的东西,而科学家作了一些误判,或者还有可能是人们在猎奇心理作用下将不是“野人”的动物如黑熊、棕熊等看作“野人”。不过,也不排除所谓的“野人”是某些改变了习性的动物。我认为,如果那些身躯巨大的人形动物存在的话,可能是巨猿的后代。不少古生物学家认为,巨猿身高可能在两米左右,甚至推测其会直立行走。不过,据目击者反映,“野人”的头部仅比人的头部稍大,这与巨猿头部特征不符。因此,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今后的考察工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周国兴:现在的误区是“野人”概念的外延被扩大了。有些人将像人的东西都当作了“野人”。有人看到两条腿走路的动物,或者可能会短期地直立行走的、会偶然直立行走的动物就认为可能是“野人”,这是一种科学上的误解。

我认为,与其花巨资寻找“野人”,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工作,踏踏实实地将一个地区的各种野生动植物都搞清楚,特别是容易引起“野人”错觉的特殊物种。这些搞清楚了以后,“野人”问题自然也就容易解决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野人 周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