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考古近年来的发现及研究

(蜘蛛网)据中国社会科学报(翟江玲):“农史与中国文化史有着密切联系,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彭世奖在采访中表示。围绕水稻考古近年来的发现及研究,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

稻作史整体研究亟待整合加强

彭世奖说:“目前关于水稻史研究的主要争议仍然是起源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水稻起源的中心是一个国家,还是多个国家?在我国,究竟哪个地区是最早起源地,是一个还是多个地方?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除这些争议问题外,水稻史研究的整体情况也亟待整合加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雄生表示,“水稻史作为农业史研究的一部分,专职研究者不多,多由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学者组成,一些生物遗传学学者从自身学科出发也涉及了相关研究。研究者的关注点不同,如考古学者多关注起源问题,遗传学者更多从稻种亲缘关系探讨驯化与传播问题,经济史学者注重稻米生产与流通中的供应、运输和销售及各生产关系间关联等问题。”

曾雄生介绍说,“目前主要的研究机构多集中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各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部门中也有一定分布。”

“总的来说,没有专门设置的研究机构,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机制。”彭世奖说。

稻作历史影响人口分布

曾雄生表示,中国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宋代以前,稻米主要是我国南方人的食物,此后,水稻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宋代以后,有赖于水稻的支撑,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稻米养活了半数以上的中国人。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也得以形成和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水稻对我国历史影响很大,不仅影响历史人口、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家禽饲养、社会食品结构等变化,最终直接影响人口分布。”彭世奖说。

曾雄生表示,研究水稻史不仅可以展示古代农业文明的成就,而且有助于经济和文化建设,为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历史借鉴。

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广泛合作

“当前,由于研究者大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进行研究,水稻史研究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近些年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史前稻作的起源和传播方面,这与‘科技考古’的兴起有关。”曾雄生说。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杨式挺认为,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考古学等学科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农业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就栽培稻史、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未来研究,杨式挺认为应从两方面开展:一是中国稻作起源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和研究经验表明,该课题研究不仅是农业科学、水稻栽培学等科研部门的事,而且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民族学、语言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生态环境等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合作与协作;二是要抓住地区已经发现的有关水稻的遗迹的线索和资料,进一步开展调查发掘研究工作,巩固和升华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曾雄生认为,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水稻起源和早期的传播等研究会不断深入。区域研究可能将稻作史研究引向深入,它不仅可以重构各地的稻作史,而且可以借助于动态的比较与分析,了解各地稻作发展的水平、技术的传播与接受等。此外,稻作环境史研究值得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各时期的环境变化,并对稻作同环境变化的关系进一步把握。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