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11月11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已启程赴南疆,和大英图书馆的研究人员一道对国际敦煌项目中的南疆部分古遗址进行合作考察。出发前,他接受了新疆日报记者的专访。伊弟利斯认为,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了新疆的考古工作水平,同时让这些成果迅速国际化,实现了双赢。

    2001年至今,新疆考古所已和法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家的同行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究和交流活动,仅大型的合作项目就有十几项,成绩令世人瞩目。但是伊弟利斯最愿意和记者聊的还是《中法克里雅河的考古调查与发掘》,这个合作项目始于上世纪90年代之初,至今仍在继续。开始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对新疆考古影响之大,使它当然地成了新疆考古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我们在全国同行中也是较早开始走向世界的。”伊弟利斯说。1991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中亚研究所向中国新疆文物考古所提出了合作意向。1993年初,这个项目就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伊弟利斯记得,1993年3月,乌鲁木齐还是春寒料峭,十来个人的考察队就出发奔南疆了,中法专家各占一半。此后,在1994年、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中法学者又先后四次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克里雅河流域的古人类遗迹进行发掘和考察。2001年,中法联合考察队在巴黎举行了《中国新疆克里雅河考古考察学术讨论会暨文物展示会》,尽管文物展示会规模不大,展品大多来自克里雅河流域,但这是中国新疆文物第一次集中在欧洲“亮相”,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专程前来,对每一件展品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展厅里足足看了2个小时。

    在整个项目合作期间,法国驻华大使换了两任,每一位大使都会亲临中国新疆文物考古所,了解双方合作的情况,给予这个项目积极的支持。中国文物局对这个合作项目取得的成果也非常满意。

    在伊弟利斯看来,和法国同行的合作,考古所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经费严重短缺,每一次出野外考察,要租骆驼,还需要雇沙漠越野车,费用要几十万元,这些都由法方承担了。有了这些条件,我们得以对喀拉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对那里的60号和61号佛寺进行了清理。”

    在这个项目的合作期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还为中国新疆文物考古所提供了人才培训,他们提供奖学金,考古所分批派人去学习深造。伊弟利斯就是考古所的第一批“留法人员”。“在法国学习了两年,我在优秀的研究机构学到了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还参加了法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他们的研究方法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伊弟利斯对法国同行心存感激。

    此后,新疆文物考古所又分别和许多国外研究机构进行了成功的合作。“在和外国同行的合作中,我们学到了人家先进的研究方法,以前,我们的考古就是单纯的挖掘整理,但是国外同行会对文物和遗迹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研究,涉及古代城市建筑、动植物

    DNA,古人类学等诸多学科。”伊弟利斯告诉记者,现在,新疆文物考古所也开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和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人才资源,使考古成果进一步扩大。

    “现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已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律。其实,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哪一样不是东西方文明不断交流交融的产物呢?”伊弟利斯笑着说。

天山网讯(记者张海峰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