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35年,26岁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搭乘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HMS Beagle)双桅横帆船来到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时,他并未过多留意那些如今与他名字密切相关的鸟类,他甚至错误地把一些小鸟当作蜡嘴雀(grosbeak),其中就包括如今的“达尔文雀”(Darwin’s finche)。回到英国后,鸟类学家兼画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为“小猎犬号”带回的鸟类标本制作详细图解时才发现,达尔文眼中的“蜡嘴雀”,其实属于不同的雀科种类。

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

从古尔德的工作中,达尔文这位自学成才的博物学家逐渐明白,雀科鸟喙的大小是经过几代改变,才得以适应不同岛屿上植物种子和昆虫的体积差异的。1839年,达尔文回到英国后,发表了《小猎犬号航海记》。他在书中写道:“看见在这样一小群有着亲密关系的小鸟中,居然存在这种渐变特征和结构上的多样性,任何人都可能会想到,它们是由这座岛屿上最初的几只小鸟发展而来的——同一种群的小鸟经过不断‘改良’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终端’。”

查尔斯·达尔文搭乘的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HMS Beagle)双桅横帆船

大约20年后,达尔文将他的所见所闻,以及对雀科鸟类适应不同岛屿环境方式的理解,整理成为一套完整的进化理论,着重强调了自然选择的力量——正是它确保优势性状能在种群内代代相传。多年来,虽然科学界和宗教界的批评家们总在批判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但这套理论却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个似乎永无止境的研究领域。直到今天,生物学家仍在寻找能合理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影响新物种形成的实验依据。

人们对进化(往往是为什么只有“适者”才能生存)的思考已有悠久历史,甚至可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18世纪和19世纪,很多科学家都提出过关于生命如何进化出来的猜想,其中就包括达尔文的祖父伊拉斯谟·达尔文。

19世纪以来,达尔文进化论是首个能经受科学界严格检验的理论。当代科学家配备有精密摄像设备、高性能计算机和DNA取样工具,与当年“小猎犬号”上的设施相比,可谓天壤之别,而他们的研究也证明了达尔文理论的正确性。今天,不论是生命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还是法证科学类的应用领域,都与达尔文相关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全世界都在庆祝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的原因。

达尔文进化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其他重要理论体系一起,构成了现代科学的支柱。正如哥白尼推翻“地球中心说”一样,达尔文理论否定了人类主宰自然世界的说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弗朗西斯科·J·阿亚拉(Francisco J. Ayala)用“没有设计者的设计”生动地解释了自然选择学说,同时一语双关地嘲讽了某些神创论者对进化论的刻意抹煞。阿亚拉在2007年写道:“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他为生物学带来全新概念,将自然世界看作一个运动中的有序物质体系——人类不需要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就可以解释这个概念。”

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150年后,他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仍然显著影响着当今世界:世界上的众多学术著作都由《物种起源》衍生而来。这些“遗产”也反映了过去一个多世纪里,进化论经历了怎样的巨变:早期理论已与基因科学融为一体。对于达尔文和他之前的科学家而言,基因科学或许是个超乎想象的研究领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达尔文 物种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