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记载的不明飞行物或不明天象
唐朝
《新唐书·天文志》:“贞观初,突厥有三月并见。”《古今图书集成·卷二十五》:“唐太宗贞观初年,突厥有三月并见。”
《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二日异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闰叁月,日旁有物如日”。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新唐书·天文志》。
长庆中(823年),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十八)
《新唐书·天文志廿二》“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5年)叁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流至西北,去地十馀丈而止, 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五丈许而蛇行,小星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色懵懵”
《新唐书·天文志》“唐宣帝天佑叁年(906年)十二月昏,东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极缓,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顷之分为二”
五代十国
《资治通鉴·卷二八八》记载:“后汉隐帝乾祐二年(949年)夏四月壬午,太白昼见,民有仰视之者,为逻卒所执,史弘肇腰斩之。”
宋朝
《宋史·天文志》:“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己卯,有星出河鼓,慢行,明烛地。”
宋太宗端拱元年闰五月辛亥,“丑时,有星出奎,如半月,北行而没。”《宋史·天文十》。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七》:“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冬十月庚寅,司天言:五星顺形同色。……壬子,左右言:日重轮,五色云见”
《梦溪笔谈》:“嘉佑中(1056年-1063年),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中,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几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间,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倾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单见天赤如野火。悠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不类月,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崔伯易尝为‘明珠赋’。伯易,高邮人,盖常规见之。近岁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正当往日来处,行人至此,往往循船数宵待观,名县亭以‘玩珠’”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次年“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续资治通鉴》)
《金史·天文志》:“金太宗天会十一年(1133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
《夷坚志甲·卷十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
《续通鉴》:“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二月癸丑,五星皆见”
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金哀宗正大八年,三月,日失色,有气如日,相凌。(《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三》)
元朝
《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有两日相荡”;《乐郊私语》亦载:“元顺帝至正十六年三月,日晡时,天忽昏黄,若有霾雾,市中喧言:天有二日。果见两日交而复开,开而后合”。
《天文志》:“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太白经天者再”
《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廿四年(1364年)六月甲辰,河南府有大星夜见南方,光如昼”
《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廿四年(1364年)六月癸卯,叁星昼见,白气横突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