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统一台湾提升中国海疆意识

据中国社会科学报:“330年前,康熙皇帝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这是中国及台湾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康熙统一台湾,削除了台湾郑氏政权与清朝对立的最后一点象征性根据地,实现了中国国土事实上的大统一。”中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鹏在“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表示。

8月11—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兰州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海峡两岸的11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讨论会。讨论会以康熙统一台湾与清代台湾开发为主题,与会专家就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过程和意义、清政府对台湾地位的认知、清政府的理台政策与台湾的开发以及康熙统一台湾对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借鉴意义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康熙统一台湾历史意义深远

“康熙统一台湾历史意义重大。”张海鹏表示,康熙统一台湾后,在台湾设置郡县,传播中华文化,开辟草莽,改变了禁海和迁界的政策,为台湾的发展和海峡两岸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戚嘉林表示,康熙使台湾成为我国边海长城,锁钥天南,屏障祖国东南半壁,康熙之功永垂青史。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尹伟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成了国家行政与疆域的统一,中央统治权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为整个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二是增强了抵御外侮的力量和战略防线,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边疆的安宁;三是密切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

康熙坚守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底线

清政府统一台湾前后历经20余年。张海鹏认为,清政府在统一台湾的过程中,起初是以和谈为基本策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对台湾政权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政策。康熙统一台湾是和谈与武力交替并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多次和谈失败后,清政府以战逼和,大兵压境,迫使和谈最终取得了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政尧表示,自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其子郑经继位到1683年,清政府与台湾郑氏政权先后进行了10余次和谈,在这一系列和谈中,尽管有各式各样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冲突,但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主任李细珠告诉记者,在清郑和谈中,郑氏政权多次提出“照朝鲜事例”处置,企图将台湾与大陆分离开来,成为清朝的藩属。康熙皇帝严正表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不同意郑经“依朝鲜例”的要求,坚守了国家统一的最后底线,表现出卓越的战略胆识。

加强台湾史研究有助于两岸统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李祖基谈到,施琅在上奏康熙的《台湾弃留利弊疏》中力主保台固疆,把台湾提升到“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的地位,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将台湾作为中国东南沿海之屏障来认识,这在历史上是首次。

在完成台湾统一及理台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步认识到台湾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在皇帝及大臣的谕疏公文中,常出现“以靖海疆”、“海疆要地” 等词,可见中国海疆意识的强化。李细珠认为,施琅“天下东南之形势,在海而不在陆” 的观念,是我国近代海疆意识提升的表征。

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台湾史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张海鹏表示,当今,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问题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国家安全问题,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加强台湾历史研究,进一步认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关系,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推动台湾史研究,加强学术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决定从今年起创办以台湾史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台湾历史研究》(暂定名)。(蜘蛛网eeook.com)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康熙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