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恐龙化石中发现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

在诸城大量出土的恐龙化石中,有恐龙骨骼化石,有恐龙蛋化石,还有恐龙脚印化石,通过这些能考证出恐龙的身高、体型和习性,但关于恐龙的颜色,之前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这样就给科学家和美术家留下了一个难题:究竟恐龙皮肤是什么颜色呢?近日,在龙骨涧进行现场考古的专家终于找到了解开恐龙皮肤色彩之谜的证据——他们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考古专家和美术家经过论证,初步认为在远古时代,恐龙就如同今天的鸟类、爬行动物一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观点

爬行动物和鸟类是推断

恐龙皮肤色彩主要依据

诸城恐龙化石的出土,为确定地质年代、划分对比地层、推断和恢复古地理、古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年代久远,不可能保留下带有色彩的恐龙皮肤化石。这让专家和学者迟迟找不到破解恐龙皮肤色彩之谜的依据。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诸城市恐龙研究开发中心的孙培增在绘制复原各种恐龙图过程中,根据色彩学的原理和光波振幅的成因,得出了恐龙时代的光照环境与现在的光照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结论,并由此推断恐龙本身的颜色与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同类生物色彩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现存的爬行动物和鸟类成为推断恐龙皮肤色彩的主要依据。

印证

化石中发现两种黑色素

初步证明恐龙五颜六色

日前,这一结论得到了有力印证。在龙骨涧进行现场考古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徐星与英国、爱尔兰的科学家们一起在恐龙化石中发现了两种黑色素体,一种为真黑色素,另外一种为褐黑色素,后者是在化石中首次发现,这两种物质均在现生鸟类的羽毛中存在。

徐星介绍说,根据这两种物质和现代鸟类的对比推测,这些恐龙和古鸟类的身体已经具有以灰色、褐色、黄色及红色为主要基础的色彩。因为按照色彩学的红、黄、蓝三原色构成色环的原理,恐龙化石中的褐色、黑色是由红、黄、蓝按不同的色阶构成的,由此可推定在恐龙的体表色彩中已有了红、黄、蓝的基因。这同时也为羽毛起源、鸟类起源及鸟类与恐龙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对此,孙培增从美术色彩学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恐龙体表色彩复原规律初探》一文中,他将诸城恐龙分为亮调子、暗调子和灰调子三种。亮调子是呈淡色的恐龙个体,有淡灰、浅青、浅褚、大红、粉绿等体表色彩,这类恐龙主要生活在广袤的平原、沙漠边缘和草滩等地带。暗调子的恐龙体表以黑、青、暗灰、深褚为主要色调,主要生活在水、沼泽、山地等地,以此作为保护色。灰调子的恐龙色彩介于两者之间,有暗红、棕、橙、黄、紫、绿、蓝等体表色彩,其数量种类分布最广。

据孙培增介绍,在恐龙的族类中存在着大量的冷暖对比强烈的色彩体表,素食恐龙通过长期的进化使自己的体表斑斓多变,以警示来袭者;肉食恐龙则通过色彩和色相的强烈对比,来震慑猎物。在远古时代,有不同的红、不同的蓝、不同的绿等体表色彩的恐龙,就如同今天的鸟类、爬行动物一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科学家们表示,限于化石保存等因素,对恐龙这一史前灭绝动物颜色的复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此项研究所提供的也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果。

新发现36个脚印

为一只恐龙所留

8月31日,诸城贾悦镇发现了36个70厘米大小的恐龙脚印,明显为一只蜥脚类恐龙留下的。

3月份,诸城市恐龙研究开发中心的专家普查组对该市恐龙化石资源展开了第三次科学普查。普查人员在枳沟镇的马家庄子村、薛家庄子村,舜王街道的小朱尹村,开发区的武家屯村、丁家庄子村、掘村等地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标本,并且这几处普查点到处都显露出晚白垩纪的地层。

8月23日,普查组来到贾悦镇棠棣戈庄村,村民带着他们来到村南500米处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沟东侧,指着斜坡上的坑说:“这里的坑很特别。”工作人员发现,这个由东向西成60度角的斜坡上,在南北长30米,东西宽5米的范围内共有36个大小相似的坑,每个都长70厘米左右,其中14个较为模糊,22个呈半弧形,保存清晰。

普查组初步判断此处应为恐龙留下的脚印。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王海军赶到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查,最终确定这是一处石化程度较好的恐龙脚印化石。王海军说:“太高兴了,这明显为一只恐龙留下的足迹,是一只蜥脚类大型恐龙。2009年底诸城皇华镇大山社区发现3000多个恐龙足迹。贾悦镇的恐龙脚印距皇华镇有数十里,由这两处恐龙脚印可以推断,诸城一带无疑是各类恐龙的栖息地。”


潍坊新闻网(秦子虚)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黑色素 化石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