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就已患上风湿病

(蜘蛛网eeook.com)据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它病了,并且是早在1.55至1.45亿年前就患上了风湿病。

你相信么,这是中国科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刚刚发布的科研结论,其对象是一只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经典恐龙异特龙。

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就已患上风湿病

异特龙“大卫”真标化石

3月3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博士生王董浩等领衔的科学家团队在广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他们对中国大陆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异特龙标本“大卫”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的古病理学领域的有趣特征。这也让“大卫”成为了第一只被科学记录的患脊椎关节病的兽脚类恐龙,更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的脊椎关节病累迁至肩部的恐龙。

据介绍,异特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典恐龙,是侏罗纪最著名的恐龙之一。最初由美国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C. Marsh)在1877年命名,这种恐龙生活在约1.55至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其体长约10米,有一个大型的头骨,长着几十颗锋利的锯齿状牙齿,前肢较小有三个带着锋利爪子的手指,后肢非常发达,一条壮硕的长尾巴保持身体平衡。异特龙是当时当地体型最大的肉食动物,处于食物链顶端。

2019年,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将一具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完整度超过80%的异特龙标本纳入馆藏,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异特龙真标,其发现者给他起了个昵称叫“大卫”。“大卫”长5.4米,高1.8米,比成年的异特龙小30%,可能是一只未成年的恐龙。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清理与修复,2020年底,大卫标本“落户”广州。同年5月1日起,它正式对外展出,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就已患上风湿病

邢立达教授讲解“大卫”骨架上的伤患处

此后,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就与客座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课题组也开始系统研究“大卫”标本,并发现了标本一些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集中在古病理学领域。

古病理学是一门用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化石的学科,古病理通常可以反映一些生物的生理和行为模式。本次研究项目对我们了解和理解兽脚类动物的生理情况,生态环境和行为有重要意义。

本次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杂志《Historical Biology》。论文作者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博士生王董浩;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杜春磊馆长,温柯翔副馆长;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布鲁斯罗斯柴尔德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宿佳音。

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就已患上风湿病

研究团队对超过1亿岁的异特龙标本进行CT扫描

研究团队观察发现,“大卫”的左右肩胛乌喙骨(肩部骨骼),第4,第8和第9背椎共有10处病变。其中,右侧肩胛骨与乌喙骨的关节融合在一起并出现了肿胀;右侧肩胛骨末端圆钝并有轻微的扭转;左侧肩胛骨内侧有病理性的凹陷;左侧肩胛骨末端有方形的创伤;第4背椎上有4处不规则形状的骨增生;第8与第9背椎融合在一起,侧视呈竹节状;融合的椎体神经棘有弯月型的创伤。

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就已患上风湿病

右侧肩胛乌喙关节融合和肿胀特写及其CT扫描定位像图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对标本进行CT扫描后发现,其第8与第9背椎的前后关节面均有明显的骨骼硬化增生和虫蛀状的侵蚀,这符合脊柱关节病的CT表现。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是一类以脊椎关节炎为表现的风湿性疾病。同样的扫描结果也出现在了愈合的右侧肩胛乌喙骨。研究团队查阅了一些脊柱关节病病例,发现脊柱关节病可能累迁到肩部关节,所以这两处关节融合是关联的。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和肢体僵硬,“大卫”很可能因此饱受痛苦,且背部和肩部活动受限,会影响其正常捕食。

生活在1亿多年前的恐龙就已患上风湿病

融合的第8,9背椎及其CT扫描定位像图

同时,结果还显示,“大卫”标本右侧肩胛骨末端有轻微扭转的圆钝区域为钙化的软骨,这是软骨炎的表现。钙化的软骨会对附着其上肌肉产生不良影响。附着在该区域的肌肉的功能包括:向前拉肩胛骨,抬起胸部和向后拉肱骨(前臂)。所以,软骨炎会影响“大卫“前肢的活动范围,从而严重降低它的捕食效率。

大卫两处的缺损性创伤则可能来源于同类。作为掠食性的恐龙,异特龙的捕食习惯是非常积极,激进的,捕食过程中也很依赖前肢,所以很多异特龙化石都有多处创伤,尤其是前肢。由于上述病理对“大卫”运动能力的影响,它很难继续激进的掠食,可能转变成机会性觅食,或靠食用同类的残羹剩饭为生。这种进食方式,很可能受到其他同类的攻击。尤其是背部弯月型的创伤,很可能是同类的咬痕。

“大卫”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的患脊椎关节病的兽脚类恐龙,更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的脊椎关节病累迁至肩部的恐龙。本次的研究让我们对异特龙的行为模式有了不同的理解,在运动受阻时,会转变习性,对研究人员还原其生态情况有很大帮助。也对异特龙的生理状况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丰富了恐龙的病理记录。

相关:广州“恐龙医院”开诊 1.5亿岁异特龙成首位病患

(蜘蛛网eeook.com)据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林洁):3月3日,异特龙病理研究发布会在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举行。该馆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学者联合发布于国际期刊《Historical Biology》发表的学术成果,并宣布将结合研究所得,推出有趣的“恐龙医院”科普系列。

此次研究的主角“大卫”,是一具异特龙真标化石,出土于美国怀俄明州,生存于距今约1.55至1.45亿年的侏罗纪,于2020年底“落户”广州市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大卫”是目前中国境内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化石。2020年,该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团队展开合作,开始系统研究“大卫”的骨架标本。

研究人员如何给大卫“确诊”呢?以第8与第9背椎为例,研究团队深入分析病理,对大约1.5亿岁的异特龙标本进行了CT扫描。扫描结果显示,2处背椎的前后关节面均有明显的骨骼硬化增生和虫蛀状侵蚀,这符合脊柱关节病的表现。脊柱关节病是一类以脊椎关节炎为表现的风湿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和肢体僵硬。

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家邢立达教授表示,“大卫”很可能因此饱受痛苦,且背部和肩部活动受限,影响正常捕食。但是,邢立达判断这不太可能是导致大卫死亡的直接原因。他指出,作为掠食性恐龙,异特龙的捕食习惯是非常激进的,捕食过程较为依赖前肢,所以很多异特龙化石都有多处创伤,尤其是前肢。上述病理对“大卫”的运动能力有明显影响,它很难继续进行激进的掠食,可能转变成机会性觅食,或靠食用同类的残羹剩饭为生。这让“大卫”在生存与觅食上陷入被动状态,很可能受到同类的攻击。而其背部弯月形的创伤,大有可能是同类造成的咬痕。

异特龙“大卫”的标本代表了兽脚亚目动物中已知的第一例脊椎关节病,也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患有脊椎关节病累迁至肩部的恐龙。本次研究有助古生物学家更新对异特龙行为模式的理解,丰富了恐龙的病理记录,亦有助于还原侏罗纪时期的北美生态情况。

现场,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杜春磊分享了对异特龙骨架化石 “大卫”展开病理学研究的历程。作为“恐龙医生”的邢立达,与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胡艳展开跨界对话,从恐龙关节病谈到儿童脊椎健康,让有趣的恐龙科普与备受关注的脊椎健康问题相结合,并为“恐龙医院”首位病患——“大卫”完成了“专家会诊”。

会后,异特龙病理研究团队来到“珠江科学大讲堂”,给清华大学附中湾区学校师生带来主题演讲。随后,“恐龙医生”系列活动还将来到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越秀儿童活动中心,带亲子群体一起走进侏罗纪;并将邀请儿科专家到博物馆开展“人体骨骼的秘密”医学分享会,还将为医护子女组织“寻找侏罗纪霸主”科普专场。此外,博物馆对异特龙展区进行了展示与互动升级,把本次研究发布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入了常规科普讲解中,让观众听得见、“摸得着”最前沿的科研资讯。

相关:广州“恐龙医院”开诊,1.5亿岁异特龙成首位“病患”

(蜘蛛网eeook.com)据南方都市报(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马含章):在好莱坞“亮相”、被誉为“侏罗纪霸主”的异特龙,曾高居地球食物链顶端,但原来强悍如异特龙也有其“软肋”。3月3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了异特龙病理研究发布会,分享该馆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学者联合发布于国际期刊《Historical Biology》的学术成果,并宣布将结合研究所得,推出有趣的“恐龙医院”科普系列。

中国首例相关研究,获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发布

本次研究的主角“大卫”可谓大有来头,该具异特龙真标化石出土于美国怀俄明州,生存于距今约1.55至1.45亿年的侏罗纪,于2020年底“落户”广州市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成为中国境内目前唯一公开展示的异特龙真标化石。2020年,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团队展开合作,开始系统研究“大卫”的骨架标本,发现包括第4背椎、第8背椎、第9背椎、右肩胛骨和乌喙骨以及左肩胛骨均出现了明显病变现象。其中,第4背椎在椎弓上有4个不规则形状的骨质增生,第8和第9背椎融合,右肩胛骨关节畸形、右肩胛骨远端变圆,左肩胛骨体上有一个凹陷。

那研究人员是如何给大卫“确诊”的呢?以第8与第9背椎为例展开,研究团队为了深入分析病理,对大约1.5亿岁的异特龙标本进行了CT扫描。扫描结果显示,2处背椎的前后关节面均有明显的骨骼硬化增生和虫蛀状侵蚀,这符合脊柱关节病的表现。脊柱关节病(Spondyloarthropathy)是一类以脊椎关节炎为表现的风湿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和肢体僵硬,“大卫”很可能因此饱受痛苦,且背部和肩部活动受限,影响正常捕食,但古生物学家判断这不太可能是导致大卫死亡的直接原因。

作为掠食性恐龙,异特龙的捕食习惯是非常积极激进的,捕食过程较为依赖前肢,所以很多异特龙化石都有多处创伤,尤其是前肢。上述病理对“大卫”的运动能力有明显影响,它很难继续进行激进的掠食,可能转变成机会性觅食,或靠食用同类的残羹剩饭为生。这让大卫在生存与觅食上陷入被动状态,很可能受到同类的攻击。而其背部弯月型的创伤,大有可能是同类造成的咬痕。

异特龙“大卫”的标本代表了兽脚亚目动物中已知的第一例脊椎关节病,也是第一只被科学记录患有脊椎关节病累迁至肩部的恐龙。本次研究有助古生物学家更新对异特龙行为模式的理解,丰富了恐龙的病理记录,亦有助于还原侏罗纪时期的北美生态情况。同时,这是中国进行的首例北美大型兽脚类古病理学研究以及首例系统发育研究,研究成果由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及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团队联合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杂志《Historical Biology》。

研究团队于国际古生物学杂志《Historical Biology》发表文章《脆弱异特龙(恐龙:兽脚亚目)新的古病理学病例》。

恐龙也有“风湿病”?广州“恐龙医院”专家会诊

发布会上,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杜春磊分享了对异特龙骨架化石“大卫”展开病理学研究的历程,及宣布与儿科医学专家合作推出科普项目“恐龙医院”;其后,兼任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的中国地质大学古生物学家邢立达教授,与古生物学博士研究生王董浩,带领观众于恐龙化石展厅举起了放大镜,寻找、察看异特龙大卫的伤患处。

此外,现场上演了别开生面的跨界对话:邢立达作为“恐龙医生”与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胡艳,从恐龙关节病谈到儿童脊椎健康,让有趣的恐龙科普与备受关注的脊椎健康问题相结合,为科普项目“恐龙医院”拉开序幕。到场的学者、嘉宾还在巨幅“病历”上署名,创意十足地为“恐龙医院”首位病患大卫完成了“专家会诊”仪式。发布会后,异特龙病理研究团队再来到“珠江科学大讲堂”,给清华大学附中湾区学校师生带来主题演讲。

据悉,为了让研究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丰富及提升公共教育项目,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结合恐龙科普与脊椎健康知识,推出“恐龙医院”系列策划:“恐龙医生”将进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和越秀儿童活动中心,带本地亲子群体一起走进侏罗纪。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