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大约55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印度-亚洲碰撞的新见解

追溯到大约55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西部的印度-亚洲碰撞的新见解

珠峰。鸣谢:中国地质大学的孟隽和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斯图尔特a吉尔德教授

(蜘蛛网eeook.com)据仙人掌通信公司:几亿年前,地球表面看起来与我们今天看到的非常不同。只有两个大陆:劳亚西亚和冈瓦纳大陆。现在的印度次大陆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大约在1.5亿年前分裂。

印度板块的一部分从冈瓦纳超大陆分离出来,现在俯冲到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之下。因此,理解这块大陆“丢失”部分——大印度——的原始范围,对于解决围绕着印度-亚洲碰撞时代的几个关键问题以及回答青藏高原是如何以及何时建造的非常重要。

然而,对大印度范围的估计仍然不确定,从100到2000多公里不等。西藏南部位于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之间的桑丹林剖面代表了一个地质罗塞塔石碑,用来限制印度-亚洲碰撞的开始;然而,关于其年龄和古地磁记录的不同证据使得这一估计具有挑战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CUGB)的研究人员和包括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其他机构的同事们提供了关键的答案,他们现在已经澄清,大印度在俯冲到亚洲之下之前是一个2000到3000公里的单一板块。

英国皇家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孟隽教授是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解释说:“印-亚碰撞有两个主要模型。第一个是多阶段碰撞模型,将印度前沿的海洋盆地细分为较小的板块,这些板块后来并入亚洲板块。”

“第二种模式说印度和大印度在白垩纪早期是作为一个单一板块存在的,大印度北缘的上地壳形成喜马拉雅冲断带,下地壳俯冲到亚洲之下。”他的同事,中国地质大学的王成山教授补充说,“我们的目标是了解这些模型中哪一个更准确。”

研究人员通过对臭名昭著的桑丹林剖面的地质、古生物学和古地磁研究,解决了围绕这些问题的几个问题。白垩纪岩石的古地磁使研究人员能够追踪印度板块北部的地理位置,并计算出大印度的最小面积。

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表明,自碰撞开始以来,岩石圈——地球的岩石外壳——被俯冲所消耗,比今天印度次大陆的面积大,最初向北延伸了约2000至3000公里。因此,近500万平方公里的岩石圈被俯冲到亚洲板块之下,这一定有助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这些发现代表了我们对印度-亚洲碰撞和这些地区各种地质结构出现的理解的一个构造转变。

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Stuart A. Gilder教授评论说:“我们的发现挑战了通过特提斯洋独立构造板块的合并形成亚洲南部边缘的既定概念。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填补关于冈瓦纳大陆构造中印度板块大小的知识空白,以及印度与亚洲碰撞前的构造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喜马拉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