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曹操墓比采访矿难还难

记者手记

曹操不会想到在千年之后,他会引发一场大戏。就像河南文物局没有想到,他们关于曹操墓发现的消息一发布,引来的是铺天盖地的质疑。

而到了曹操墓现场的记者,发现居然需要几十家媒体联合起来,选一个代表出来交涉采访权。

事情的发展出乎每个人的意料。

在曹操墓所在的西高穴村,每天早上都会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在周围游荡。曹操墓拉上了警戒线,有持微冲的民警站岗。考古队的队员进出不着一词,他们说按照规定只能由考古队长来接受采访。而想进入曹操墓,也只能由考古队长签字同意。

考古队长潘伟斌并不在安阳。记者给他打电话的回应总是“回来再说”。

众多记者都守候在门口,看有人进进出出曹操墓。看起来貌似是官员的样子,出来一个就十几家媒体围上去。人走了,大家不断的相互询问,刚才的人是谁。

有记者调侃,这比采访矿难还难。

有当地乡里的领导说,这种阵势和铺天盖地的质疑有关。在当地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网上和公众的质疑,让当地和考古队有些不知所措。

除了潘伟斌曾经回应说,质疑的人不是考古学家。相关人士都不再站出来说话了。

2009年12月30日,潘伟斌出现在曹操墓现场。他直接进入曹操墓,没有打算和媒体说什么。等候几天的媒体记者愤怒了,大家聚在一起,决定一起堵住潘伟斌。潘伟斌从墓地出来,立刻被记者裹挟着到了墓地旁边的会议室里。

他只说欢迎质疑,“谁不信可以自己亲自到墓里看一看”。然后就离开了,在离开的过程中,一个记者拉着潘,像小学生一样举着手,一直重复一句话,您不是说,谁不信就可以看一看吗?我不信,我要看。

最后是一辆车把潘伟斌从记者群里拉走了。记者们选出了一个代表,找到当地宣传部门,想要一个说法,当天也不了了之。

大家站在一起聊天,很多人重复的是一句话,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采访一个考古类的选题,会遇到这样的障碍。好几天了,为什么官方不能对质疑一一澄清?

峰回路转是在第二天。12月31日,守候在曹操墓周围的记者都接到了电话,当天要在郑州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在这个发布会上,河南省考古所的孙新民对网络和媒体上的几乎所有的质疑做出了回应。而之后的记者提问,也有问必答。

在整个新闻发布会上,请到的主要是河南考古界的专家,也有潘伟斌。从回答问题来看,他们其实有很多话要说。包括潘伟斌,他数次抢过专家的话头,有人制止,他都忘记理会。他回答某些网上的质疑时,人都显得有些激动。

从前几天的“我什么都不说”到突然的什么都可以说,这个弯转得很大。

在发布会上,有一个专家很明确地说,“这个发布会是让公众给逼出来的”。

从质疑到正式的回应,这个反射弧说实在的有点太长了。网络已经吵成一团,开始猜想是不是又一起“华南虎”。如果一开始就能就质疑的问题进行回应,质疑会少很多。从新闻发布会效果来看,第二天媒体报道了一一被回应的质疑后,质疑声大大减少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对于公众对曹操墓的关注,称为高陵现象。

他说现在对曹操墓的关注非常的高,大家都在参与讨论,这可以称为是高陵现象。他认为在质疑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学术层面,一个是公众参与层面。这两个层面的问题被掺到一块去了。

在我看来,对曹操墓的质疑确实存在一些想当然,有的质疑也确实被证明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但是,曹操墓的被发现有如此高的关注度,它已经超出了考古学术界的范围。专家和考古发现者应该有义务去向公众解释,不能以学术界内争论为由,而拒绝向公众解释,或者认为公众的疑问没有学术常识而不予作答。

如何能让质疑和反应衔接得更快一点?为什么一定要开发布会才能做到有问必答?这种采访的统一性有必要吗?


张寒(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曹操 矿难 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