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的守望者——徐亚平

徐亚平,湖南湘阴人。岳阳市人大代表,作家。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责任公民”、全省防汛抗洪先进个人,省政府记一等功,“湖南省首届学雷锋志愿服务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引子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长江和洞庭湖充满深情,为江豚的命运感到悲伤!为什么我时常感到痛苦和惆怅,因为作为人类的我们还没有自省和觉醒!”

在洞庭湖和长江南段,有一支民间江豚巡逻队,24小时监控着水上可能危害到江豚生命的违法捕鱼、采砂及水污染。这个民间组织的全称为“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徐亚平是这支巡逻队的队长兼协会会长,被媒体和网民尊称为“洞庭湖上的索南达杰”、“江豚爸爸”。

徐亚平自诩“江豚徐亚平”。有人问他为什么将“江豚”二字放在自己名字前面,他总是淡然一笑:“因为江豚比我更重要。”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成立江豚保护协会,为保护江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是否得不偿失?他总是简单地解释:“保护江豚有我的责任,因为我们都是母亲河哺育的孩子。”

2013年3月12日晚开始,湖南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连续播放专题片《江豚兄弟连》3晚(集)。它采用纯纪实手法,生动记录了徐亚平团队保护江豚的奋斗历程与酸甜苦辣,展现了环保志愿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全程参与专题片拍摄制作的记者王西子感慨:“我们摄制组的人全被江豚保护志愿者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

江豚的守望者——徐亚平

江豚的守望者——徐亚平

“水中大熊猫”极度濒危

1966年出生的徐亚平,是恢复高考后村里首个大学生。少年时代的他迷恋书法,经常研墨、写字,至今还有人直呼他为“书生”。20世纪80年代,他开过小服装店,当过乡村教师,还在岳阳宾馆做过服务员。后来,他回到文字世界,成为一名记者,一做就是20年。

记者生涯之初,他做的是旅游类选题,对湖南省内的山水和自然环境十分熟悉,为他后来的环保事业埋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以来,江豚每年死亡的案例都在20起以上。到了2012年,江豚的非正常死亡现象竟然愈演愈烈。4月,洞庭湖一周之内死亡江豚12头,长江安庆段死亡8头,鄱阳湖死亡3头。短短一个月,在长江江豚的主要生存场所,竟有23头江豚被证实非正常死亡。

也正是在江豚非正常死亡头数最多的2012年,徐亚平这个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在3月初到4月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徐亚平一直忙碌的事情就是给江豚收尸、送葬。大批媒体赶到岳阳,徐亚平和他的江豚保护协会,成了出镜率最高的采访对象。

徐亚平对江豚的了解如数家珍。他说:“长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中国淡水水域唯一的哺乳动物,处于淡水生物链顶端,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是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它头部浑圆,身体呈纺锤形,体色瓦青,成年江豚体重100公斤左右。江豚和人类很相似:属哺乳动物,靠肺呼吸;智力与3岁孩子接近;怀孕11个月,一胎只生一个,母乳喂奶;江豚性情活泼,喜欢追逐浪花,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水域,食物以鱼类为主。”

经过中央媒体的深入报道,人们才知道,徐亚平对于江豚的关注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上世纪80年代末,徐亚平在岳阳宾馆做服务员。透过宾馆西窗的落地玻璃,他经常能看到粼粼波光的洞庭湖里,江豚成群结队地雀跃前行,惹人怜爱的憨态深深印入了徐亚平的脑海中。从那时起,他对江豚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喜欢”。

那时,徐亚平每天早上5点起床,步行去洞庭湖畔的鱼巷子给宾馆买鱼。他总是跟渔民说:“求你们别伤害江猪子(江豚的俗称)啊!”听说有渔民救了江豚,他还会跑过去给对方90度鞠躬,因为江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过去的江豚有多少?许多洞庭湖老渔民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万马奔腾”来形容。“那时候好多哟,一片一片的,经常能看到它们跳出水面。”谁都不曾想,20多年后,江豚竟会成为“极度濒危”物种。

“朋友们,您还能看到白暨豚吗?不能。因为它已经被人类给消灭了。遗憾的是,长江江豚又危在旦夕:整个长江流域不足1000头,比四川大熊猫还少近850头。洞庭湖的江豚种群更加危急:2006年9月,230头;2007年6月,180头;2009年1月,145头;2010年1月,114头;2012年3月,85头。种群数量呈急速下降趋势,死亡速率远远高于其它区域和其它濒危野生动物。如不紧急加以保护,洞庭湖江豚将会成为长江流域最先灭绝的江豚种群。”正因为如此,2012年8月以来,徐亚平在多篇文章中将江豚称作“水中大熊猫”,以此来警醒国人。

成立首家江豚保护民间组织

为了快速掀起江豚保护高潮,徐亚平特邀湖南新闻、教育、文化、科学界人士以及12位渔民,注册了我国民间第一个专门保护江豚的机构——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2012年1月8日,国内第一个专门保护江豚的民间组织正式成立。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徐亚平每天坚持工作15个小时,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表了《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宣言》,确立了3大攻坚目标:一是尽快让江豚升格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是助推当地尽快建立东洞庭湖江豚自然保护区;三是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提出“以豚为本,救豚于水火”的口号。协会现有会员150多人,发展江豚保护志愿者上万人。

现在,他们正在强力实施“大泽腾(豚)龙环保计划”。协会会员和志愿者昼夜值班,保证江豚栖息地有人进行常态观察和看护。在没有得到政府部门一分钱资助的情况下,他们已经耗费了120多万元。

徐亚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豚类科学家告诉我,10年内,江豚将会灭绝。难道这是人类希望的结局吗?难道我们必须放弃一切希望?不,绝不!如果位于淡水生物链顶端的江豚灭绝,这表明长江生态系统将遭受重创。所以,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徐亚平说:“从表象来看,我们都说现在是江豚危机,其实,这是长江拉响了生态警报,揭示了另外5大危机。”

徐亚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分析道:“一是水危机。长江、洞庭湖缺水,缺好水了;二是渔业危机。30多年前,长江有120多种鱼类,现在常见的只有10多种,脂胭鱼、面条鱼、金鱼、银鱼等已经几近绝迹;三是管理危机。有关部门长年以罚代法,渔民长期非法滥捕滥捞;四是渔民生存危机。湖里没鱼打,上岸不适应,没有教育、卫生、保障和尊严;五是鸟类资源危机。洞庭湖2003年有水鸟13万只,而2009年底,4个观测站记录的鸟儿只有7万只左右。国际濒危物种东方白鹳由上世纪90年代的802只下降到36只,鸿雁由3000多只下降到不足300只,黑鹳只有7只。”

其实,在协会尚未成立之前,民间水上巡逻队就开始昼夜巡逻,以劝阻非法捕鱼了。徐亚平和13位志愿者立下了“生死状”,每日巡湖并做好记录。仅2012年,他们就抓获了54条电捕鱼船。

徐亚平他们不仅救江豚,也救其他物种。到目前为止,他们抢救了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黑鹳、东方白鹳、中华鲟、麋鹿、天鹅等12只,花费油料20多万元。

他们构建了“一湖一江”市县乡村组五级联防网,划定了防区与责任段,建立了联防机制,同当地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共同开展长江、洞庭湖生态和江豚保护,探索实施江豚迁地保护。

“我们已经对不起白暨豚了。难道我们还要对不起江豚吗?江豚灭了,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罪责。”这是徐亚平呐喊千百次的“名言”。

保护江豚必须全社会联动

“保护江豚是门科学,任重道远。为此,我们组建了科研发展部,研究江豚救护和迁地保护,并着手建设江豚保护监测站、救护站和志愿者工作站。”对于保护江豚,徐亚平显得深思熟虑。

“保护江豚,必须减少渔民。”基于这样的思考,徐亚平还组建了渔民就业帮扶服务部,探索渔民上岸机制。现在,已成功建立一个渔民转产转业窗口“洞庭渔歌”,解决了100余名渔民上岸经商的问题。他还多次与海事等部门协商,在洞庭湖入长江口及湘江岳阳段部分水域,减少运输船舶停靠,减少挖沙船舶数量,努力疏通江豚洄游通道。同时,徐亚平还力推建立正处级东洞庭湖管理局,科学管理东洞庭湖。

徐亚平说,长江水环境的恶化,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江豚绝对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政府、企业需要彻底摈弃“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只有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让人们将已经习惯了的观念加以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办?我觉得,首要之举是将江豚危情、长江生态危机告知于众,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徐亚平说干就干,一场保护江豚的宣传战就此打响:第一,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做了100多次宣传;第二、在湖南日报、岳阳日报等平面媒体和长江、洞庭湖大堤、岳阳市区发布了20个公益广告;第三,在湖南日报开设《拯救江豚——亚平手记》专栏,发稿31篇;第四,发动县、市、省、国家4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议案提案;第五,组织10个“江豚保护”志愿者宣讲团,进湖区、上街头宣讲;第六,投资3万元建立中国长江江豚保护网,创办《中国江豚》会刊,并担任编辑;第七,对青少年实施环境宣教,主办了江豚保护征文有奖竞赛和全国首个学生江豚版画展;第八,投资4.5万元举办了3次江豚保护大型摄影图片展;第九,与其他民间团体及环保组织保持常态交流,开展江豚保护、学术研究等文化交流活动;第十,全国首届江豚文化节正在加紧筹备中。

让徐亚平深感欣慰的是,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江豚保卫战的进程。

徐亚平带领志愿者同仁们协助当地部门打击非法电捕鱼

徐亚平带领志愿者同仁们协助当地部门打击非法电捕鱼

让我们永远留住江豚的微笑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组建一年多以来,徐亚平的工作重心也在悄然发生改变。现在,这个《湖南日报》的记者站站长成了一名执着的环保工作者。

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江豚和长江生态的关注,原本低调的徐亚平近两年来频繁出席各种环保宣教活动。2012年2月7日,徐亚平在岳阳县千人大会上做了80分钟的演讲,题目为《江豚就是最好的GDP》。他当着台下岳阳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800多名渔民的面,诘问道:“江豚的存在,是长江、洞庭湖健康的标志。现在的长江、洞庭湖,已经不能支撑豚类的生存了。如果我们还不着手改变这种情况,总有一天,洞庭湖、长江也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很可能发生对人类构成威胁的某种生态灾难。那个时候,生存环境都没了,还谈什么GDP啊?”他的话掷地有声。

2012年12月6日,徐亚平前往西安出席2012中华环保年会,向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汇报了江豚的保护情况,并在会上做了题为《永远留住江豚的微笑》的演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长江和洞庭充满深情,对江豚的命运感到悲伤。为什么我时常感到痛苦和惆怅,因为作为人类的我们还没有自省和觉醒。为什么我有时豪情万丈,因为有历史的重任和朋友们的鼓励,鞭策我勇往直前。朋友们,保护江豚,关乎你我。让我们都成为江豚守望者,让我们永远留住江豚的微笑。”这是徐亚平演讲的结束语,也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

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领事陈素敏听说了他的故事,深受感动,特地来长沙拜访他。2012年12月21日9时,长沙阴雨连绵,徐亚平准时出现在了喜来登酒店一楼大堂。他上身裹着一件大红色棉衣,胸前别着一枚协会徽章,面容略显憔悴。

“昨天忙到凌晨4点,今天6点就从岳阳出发了。”徐亚平说。而这几乎已经是徐亚平工作的常态。

徐亚平开了3个微博,每天必定更新一到两条,字字写的全是江豚。有人建议:“你别在微博上写江豚了,多写点娱乐生活信息,那样看的人还多。”这类“劝告”对固执的徐亚平并不起作用,他坦言:“现在我们协会做的工作,很多都是相关职能部门份内的事。他们不干,我们也不干,那么江豚迟早完蛋。”

“你看看现在洞庭湖污染成什么样子了?再不保护,我们怎么对得起子孙后代?但有些人认为我在给岳阳抹黑。”作为性情中人的徐亚平,讲的话也“得罪”了不少人。

现在,徐亚平的钱,都花在了保护江豚的宣传上。由于没有得到固定的资金支持,协会至今一直在负债运营,十几名全职志愿者都在“吃家里的老本”。政府早日接手江豚保护工作,也是他们一个现实的愿望。但这个非常现实的愿望,如果没有相关部门观念的转变,实现起来还真的有点难。(中国环境报 周仕凭)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江豚 徐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