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大鱼小传 伊氏石斑鱼的保育争议

佛罗里达外海的一艘二次大战沉船上,伊氏石斑鱼从多如雪花的饵料鱼之间现身

佛罗里达外海的一艘二次大战沉船上,伊氏石斑鱼从多如雪花的饵料鱼之间现身。 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and Jennifer Hayes

1958年,汤尼.泰拉奇诺船长一家人与他们在佛罗里达群岛一天的渔获合影。休闲渔钓也是将伊氏石斑鱼推向灭绝边缘的因素之一。

1958年,汤尼.泰拉奇诺船长一家人与他们在佛罗里达群岛一天的渔获合影。休闲渔钓也是将伊氏石斑鱼推向灭绝边缘的因素之一。 Photograph by Monroe County Public Library, Florida

佛罗里达群岛这条身长25公分的伊氏石斑鱼幼鱼可能会在捕食者相对稀少的红树林间住上五年,之后才游向珊瑚礁闯天下。伊氏石斑鱼的存续仰赖红树林,但红树林也面临海岸开发

佛罗里达群岛这条身长25公分的伊氏石斑鱼幼鱼可能会在捕食者相对稀少的红树林间住上五年,之后才游向珊瑚礁闯天下。伊氏石斑鱼的存续仰赖红树林,但红树林也面临海岸开发的挑战。 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and Jennifer Hayes

佛罗里达的朱匹特附近,伊氏石斑鱼悬浮在名为「锡安列车」的人工礁石上方的强劲海流中。这种鱼会以几十条甚至几百条的规模聚集在沉船或礁石附近准备产卵。这种行为在每年8

佛罗里达的朱匹特附近,伊氏石斑鱼悬浮在名为「锡安列车」的人工礁石上方的强劲海流中。这种鱼会以几十条甚至几百条的规模聚集在沉船或礁石附近准备产卵。这种行为在每年8、9月的新月期达到高峰,它们因而很容易被捕获。 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and Jennifer Hayes

伊氏石斑鱼群居性强、喜欢互相碰触,它们很少单独出现,而且社交行为似乎不受性别影响。科学家最近发现,某些伊氏石斑鱼是「雌性先熟雌雄同体」,意思是它们出生时是雌性,

伊氏石斑鱼群居性强、喜欢互相碰触,它们很少单独出现,而且社交行为似乎不受性别影响。科学家最近发现,某些伊氏石斑鱼是「雌性先熟雌雄同体」,意思是它们出生时是雌性,但后来就变成雄性。科学家还不清楚它们为何会如此演化。 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and Jennifer Hayes

一群小鱼围绕着一条准备与附近的雄鱼一起产卵的伊氏石斑鱼雌鱼。一切就绪之后,它会在靠近水面的地方释出数以千计的卵,雄鱼则紧接着释出一片云雾状的精子。这时候,群集的

一群小鱼围绕着一条准备与附近的雄鱼一起产卵的伊氏石斑鱼雌鱼。一切就绪之后,它会在靠近水面的地方释出数以千计的卵,雄鱼则紧接着释出一片云雾状的精子。这时候,群集的小鱼会尽可能大啖鱼卵,直到海流将鱼卵冲散。 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and Jennifer Hayes

(蜘蛛网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珍妮佛. S.霍兰 Jennifer S. Holland 摄影:大卫.都必烈、珍妮佛.海斯 David Doubilet and Jennifer Hayes):美国佛罗里达州西南部外海,海面下30公尺处,一记轰隆巨响在海中回荡。接着又是一响,仿如远方的烟火爆炸。这声音来自一艘沉船的残骸。沉船裂开的船腹中,挤了十几只体型硕大而且音量惊人的鱼。是大西洋伊氏石斑鱼。它们会聚集在船只残骸和珊瑚礁附近觅食与社交。这种鱼重可达360公斤、长近3公尺,特征是下颚突出、鱼鳍宛如巨大的棕榈叶,身上满是土色与绿色的斑点。有生物入侵它们的地盘时,它们就会收缩鱼鳔(它们体内辅助调节沉浮的气囊),用巨响宣​​告自己的存在。轰、轰、轰!

大西洋伊氏石斑鱼原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数以万计地生活在美国南方、加勒比海和巴西水域。但由于多年来遭人类用鱼叉和鱼钩大量捕捞,使得伊氏石斑鱼的数量下滑,究竟下滑到多低不得而知,但可能还不到1000尾。如今佛罗里达一带的鱼群数量已在回升,渔民、生物学家和地方官员又吵了起来,争论这种大鱼是否已经恢复到足够的数量,可以不再需要受到法令保护。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克里斯.科尼格已经捕了好几十年的伊氏石斑鱼,但却不是为了把它们变成鱼排或战利品。他捕捉伊氏石斑鱼、奋力将它们拖上小船是为了替它们进行测量,取下一个软骨鳍条进行DNA和年龄检测,采集胃部内容物以研究它们的饮食,并检查生殖器官,看看是否有产卵的迹象。被科学家放回海中之前,每条鱼的皮下都被植入一块标签。透过追踪这些捉放过的鱼,科尼格累积了有关它们何时在何地出没的资料,以及每一条鱼的健康状况。他的妻子兼同事菲莉西亚.科曼协助他处理这些庞大的资料,两人希望能弄清楚Epinephelus itajara这个鱼种的现况。

伊氏石斑鱼本身的习性也促成了族群数量的减少。 「这些鱼通常动也不动地黏在礁石上,」因为那里有充足的食物与掩护,科尼格说。

它们因此成为容易下手的目标。 「我们以前成天都在射伊氏石斑鱼,」86岁的法兰克.汉默特说,他二十几岁时,鱼枪几乎从不离手。

「在棕榈滩,你可以看到它们栖息在30公尺深的海底。礁石上全是。光是一个地点就可能有上百只,有时甚至形成一面墙,那种景象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会射一两条鱼,1公斤卖16美分。我这样抓鱼至少抓了有15年。」

有一段时间,伊氏石斑鱼的商业魅力仅限于地方上――伊氏石斑鱼配黑豆和米饭是佛罗里达群岛的佳肴。但当其他鱼群的数量在1980年代早期下滑时,伊氏石斑鱼开始出现在各地菜单上。同时它们也是休闲钓客的最爱,钓客喜欢跟这些庞然巨物搏斗并制伏它们的感觉。成千上万的伊氏石斑鱼被当成战利品杀害。这种鱼长寿且较晚达到性成熟,繁殖速度根本禁不起这样的大屠杀。它们徘徊在绝种边缘。

但它们并未消失。 1990年,伊氏石斑鱼被列为濒危物种,在美国东南方海域受到法令保护。从那时起,它们的数量就缓缓回升,并且吸引了潜水人士,他们很爱跟这些没有威胁性的大鱼共游。复原情形最好的地区在佛罗里达西南外海――这里增加的鱼群数量可能多达好几千只,因为在那里,幼鱼赖以生存的红树林依旧茂密。

就像许多保育议题一样,有关伊氏石斑鱼的议题也有两派说法。由于伊氏石斑鱼在大部分活动范围仍被视为严重濒危物种,因此根据法令,佛罗里达的伊氏石斑鱼仍然是碰不得的。 「政治天平太偏向保育那一方了,你连摸一下、看一眼这个鱼都不行,」基威斯特的市议员汤尼.亚尼兹说。 「抓了一条伊氏石斑鱼被逮到,比持有几包大麻被逮到还糟糕。」

但很多渔民坚称这种动物已经大量归来,还抱怨这些大鱼妨碍了他们的工作。 「伊氏石斑鱼会把法令允许捕捉的其他石斑鱼和笛鲷从我们的鱼线上直接咬走,这种情形我们碰到太多次了,」商业渔人兼导游吉姆.汤玛斯说。 「还有龙虾也是。真是浪费。」和许多人一样,汤玛斯也希望能捕捞伊氏石斑鱼来减少这些「小偷」的数量,就算一年只抓几尾也好。亚尼兹则补充:这样做的好处也可以是双向的。何不由渔民来提供有关这些鱼的数量和尺寸的资料,以协助解答保育相关的问题? 「每天出海、能实际看到鱼的是这些渔民。他们真的可以协助我们了解这些鱼的状况。」

保育人士则认为渔业团体的说法大有问题。科尼格和其他「能实际看到鱼」的非渔民强烈质疑伊氏石斑鱼会抢走渔获的说法。研究一再显示,笨重的伊氏石斑鱼几乎只吃行动缓慢的小型猎物(它们的食物有超过一半是螃蟹,不是龙虾)。

科尼格说,允许在像佛罗里达这样族群数量有所回升的地区捕捉伊氏石斑鱼,可能会妨碍整体鱼群数量的回升。这种鱼通常只会待在同一个地点,不论是浅礁、岩棚或沉船附近。

「伊氏石斑鱼很宅,天生就不爱迁移,」他解释。所以如果减少密度最高地区的鱼量,剩下的伊氏石斑鱼就更没有理由迁徙到那些同类已经绝迹的地方。这就表示数量回升的范围将无法最大化。

科尼格和科曼发现,伊氏石斑鱼只有在产卵的时候才会真正远行。 「每到交配期,它们就会长途洄游到产卵地,有时移动将近500公里,」科尼格说。来自各处(可能包括整个大西洋滨海带)的伊氏石斑鱼会成群聚集在近海的沉船或礁石附近,在暗夜里彼此碰触、摩蹭、发出声音,排出精子与卵子培育下一代。

不论交配结果有多成功,要让这种大鱼的数量回复到历史高点可能只是梦想。科尼格说,由于暴露在含汞的海水中,这种动物承受了「慢性毒害的冲击」。 「水中的汞含量已经造成了成鱼的肝脏病变,」他说。这不仅有可能是伊氏石斑鱼数量减少的部分原因,还意味着我们不该把这种鱼吃下肚。 「抓到任何超过1公尺长的鱼,你都得把它扔回海里,」曾经从事商业捕渔、如今则协助保育工作的唐.德马利亚说。因为含汞的缘故,「这些鱼吃不得。」伊氏石斑鱼的未来也跟幼鱼的育幼场――红树林――息息相关。幼鱼会在红树林纠结的根系之间生活到五岁左右。但海岸开发、农业以及污染物都威胁着这些浅水栖地。

说到最后,渔民、生物学家、甚至是政府官员想要的其实是一样的结果:一个数量够多、生命力够旺盛的石斑鱼族群,既能吸引潜水客前来,也不会因为被钓了几条而崩溃。这场辩论持续的同时,议题主角伊氏石斑鱼也持续在浪涛底下隆隆发声。这些大鱼也只希望它们的声音能被听见。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国家地理 石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