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每片口罩老化后可能释放出10亿颗塑料微粒 恐拉长新冠病毒潜伏期

研究指每片口罩老化后可能释放出10亿颗塑料微粒 恐拉长新冠病毒潜伏期

塑料在1950年开始被使用,直到2000年后环境中开始出现大量塑料微粒。图片来源:撷取自记者会简报

(蜘蛛网eeook.com)据环境信息中心(记者 廖禹婷):随着COVID-19大流行,医疗性一次产品需求与废弃物皆大幅增加。据统计,全球每月约使用1940亿个一次性口罩和手套。近期有研究指出,每片口罩老化后可能释放出10亿颗塑料微粒,这些塑料是否增加病毒在环境中附着传播的能力,引起社会关注。专家表示,人类社会已然居于「塑料时代」,大量媒体报导也让塑料微粒议题浮上台面,但目前科学进展却仍无法确认,塑料微粒是否会对人体产生直接危害。

口罩老化可释出10亿颗塑料微粒?恐拉长新冠病毒潜伏期

有研究藉由动物实验推论出,人在一生中可能会累积约数千颗塑料微粒。然而媒体报导却常见「人类每天会吃下900多块塑料碎片」,耸动的标题背后,你也曾因此对塑料颗粒感到恐惧吗?台湾科技媒体中心10日举办「塑料微粒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证据」在线记者会,邀请专家学者释疑。

COVID-19疫情让一次性医疗废弃物大增,近期有国外研究指出,民众每天不离身的口罩,材料主要是PP(聚丙烯)及PE(聚乙烯),老化后可能会向环境释放出10亿颗塑料微粒,甚至有专家推测,口罩上的塑料微粒可能会增加新冠病毒的潜伏期。

中国医药大学药用化妆品学系助理教授李宥萱指出,疫情期间民众天天必须佩戴口罩,若吸附到病毒的塑料微粒在人们随手弃置后又释出到环境中,「病毒会不会反而有更长时间存活的状况?」不过他强调,这项研究目前尚未完全证实,下一步仍须确认口罩塑料微粒是否真的可成为病毒载体,进而提高病毒在大气中的生存及传播能力。

李宥萱指出,大量媒体报导虽让塑料颗粒的议题浮上台面,目前却没有研究能确认塑料颗粒对人体的直接危害。

人类迈入塑料时代塑料颗粒对人体危害仍未知

塑料自1950年代问世,直到2000年后环境中出现大量塑料微粒,并有越来越多研究在人体器官中发现塑料微粒。人类文化发展从2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为起点,现在已可说是身处「塑料时代」。

「塑料颗粒」(直径小于5mm)依照尺寸可再分为「塑料微粒」(直径100nm~5mm)及「塑料奈米」(直径小于100nm)。人体暴露在塑料微粒最常见的方式包含空气吸入、皮肤吸收及饮食摄入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于2022年8月发布的「塑料微粒的吸入或暴露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仍缺乏可用的研究数据,以评价奈米级塑料微粒对人类的风险。

李宥萱专长为环境毒物、环境微粒与肝肾脏的毒性效应。他指出,目前评价塑料颗粒毒性的研究以动物为主,很少直接做人体实验。例如,有研究测试塑料微粒在小鼠体内的累积与排出速率,借此推算出人的一生体内可能累积数千颗塑料微粒。

李宥萱说,虽然研究发现塑料微粒与动物的消化道发炎、细菌感染或扰乱内分泌等问题有关,但目前学术界还未整合出系统性的完整评价研究,是未来研究需持续发展的方向。

老鼠吸入塑料颗粒伤肺又伤肾还可借母体传至下一代

台北医学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教授邱惠雯则指出,过去很多研究发现,塑料颗粒会在动物身上产生神经毒性、肺部伤害、影响肝脏代谢、肾脏伤害、肠道伤害等不良影响。一项「聚苯乙烯塑料奈米实验」更发现,塑料奈米会从怀孕大鼠体内移转到胎盘及胎儿组织,证明塑料奈米可藉由母体将不利影响移转给下一代。

动物实验结果可用来初步评价塑料颗粒对人体的风险,但毒理学研究可能不符合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邱惠雯解释,为了确认细胞或组织大量暴露于塑料颗粒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毒理学研究中采用的塑料颗粒浓度通常较高,「但这是否能代表民众一般生活中所暴露的浓度,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环境中的塑料微粒种类繁多,不同形态、粒径大小、物理化学特性及暴露过程,除了引起不同的危害反应,也会影响进入人体细胞组织的情况。邱惠雯坦言,目前还难以精确评价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类,所处环境中的塑料微粒浓度,这也是塑料微粒研究现正面临的重大瓶颈。

本文转载自「环境信息中心」网站,内容由许多专家学者及民间环团,提供国内外环境教育与环保信息;主题涵盖全球变迁、温室气体控制、环保生活、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育、能源节约与能源效率、绿建筑等各面向。期许能替没有选票的山林、湿地、海洋、土地发声。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