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博物馆
序厅内体验影厅
一个触摸与解读湿地的空间
同样通过国际招投标产生的中国湿地博物馆展厅设计,也是独具匠心。
进入展馆前,是一条极富湿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长廊。除却静静流淌的叠水、悦耳的鸟鸣外,扬子鳄、中华鲟、丹顶鹤和白鳍豚4座湿地野生动物代表的雕塑,成为迎接观众的使者。
直至长廊的尽头,墙体上那个充满灵动感的馆标,似乎才预示着博物馆大幕的开启。乍一眼看过去,馆标就似由弯曲的河流与沼泽构成的一片湿地,同时又像用毛笔书写的大地的“地”字。图案中绿色的上半部分既像两个手拉手的“人”,又如书法的“林”字,让人联想起湿地上丰富的植物,以及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图案中黄色的下半部分形似一只水鸟,寓意湿地是水鸟的栖息地。这个标志,从整体上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天人合一的湿地文化内涵。
步入展馆,似乎也就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整个展馆面积约7800平方米,主要包括了序厅、湿地与人类厅、中国湿地厅、西溪湿地厅及其他功能区块,如科普中心、4D影院等五个部分。展馆立足本土,辐射世界,从原理共性到单体特性,从理性的资料图片到感性的亲临体验,大量光电声像技术手段的运用,让湿地与人类的主题变得生动而有意趣,即便是成人也能在其中感受到久违的童年快乐。
展示面积920平方米。在这里,印尼红树林、西西伯利亚泥炭沼泽、南美洲亚马逊河、东非维多利亚湖泊湿地、澳大利亚大堡礁和美国落羽杉沼泽森林等6处世界典型湿地,被制作成逼真的景观,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湿地环绕的奇妙世界中。
而集中展示湿地形成、由来及世界各地美妙湿地景观的体验影院,以及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共生关系、竞争、捕食、食物链、食物网、生物适应性知识的多媒体互动装置,都在不知不觉间充分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的愿望。
当然,湿地不仅是丰富多彩的,湿地还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头、文化传承的载体。湿地赋予人类清洁的水源、丰富的物产、便利的交通。作为序厅的另一块重要内容——人类湿地文化,也通过各式各样丰富的展品展示出来。如喀喀湖湿地居民专用的芦苇船、北美印第安人的三文鱼图腾、中国东北三江平原赫哲族的鱼皮衣,以及奥莫河湿地莫西人的神秘唇盘文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