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象之谜
安徽省博物馆的淮河象骨架
6月,天闷热,泗洪县青阳镇孙何窑厂内,工人们正忙着取土打坯。“化石,化石,古代大象的化石!”不知谁喊出的这一嗓子让所有工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儿,大家好奇地围观。只见在打砖坯形成的一个巨大塘沟内躺着一根骨头,硬邦邦的像块大石头。很快,消息传到了泗洪县博物馆,该馆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经过两小时的发掘,象牙化石露出真面目:它长1.7米,根部最宽的部位直径约18厘米。
经工作人员认定,这是一种远古时期生存的大象化石,并且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江苏境内发现了。这是一种什么大象?它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过去江苏境内曾经是大象的故乡?
一千多年前的南京出门没准遇大象
这些新发现的大象化石来自一种叫做淮河象的身上。它们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说起大象,在大部分人眼里,脑海里一闪而过的首先是动物园里那个招风耳、长鼻子、憨态可掬的大块头。然而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到1600多年前,南京的百姓出门没准就会看到犀牛、豹子、老虎和大象这些动物,“淮南野象那时候几百公里都是。”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说。
不过,它们都不是这次故事的主角,1600年前的淮南野象还不是淮河象。淮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大象?时光还要再往回倒流十万年,那时的淮河地带还是亚热带风光,一群古老的大象还有人类的祖先、各种猛兽以及各种未知的动植物正统治着这片土地。而这群大象就是淮河象。
十万年前四世同堂的一群大象死因不明
淮河象重新走进人类视线的时间并不长。1972年,为兴修水利,安徽省怀远县段茨淮新河水利工程开挖。在取土过程中,有人发现零零星星的骨头,会不会是古墓葬?但继续往下挖,工人们发现,这里的骨头每块似乎都出奇地大,人类的骨头没有那么粗壮的。那这些骨头是谁的?发现骨头的工人立刻向文物部门汇报,最终,安徽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长长的牙齿、硕大的骨骼可以判断,这是古象化石。
化石叠压在一起,有的还相当完整,有的已经被压坏、变形。从现场看,不是一头象,而是一个小象群,初步判断是4头象,它们中有年迈的老象,还有幼年小象,也许是“四世同堂”。这个小象群曾经生活惬意,吃着嫩叶和地上知名、不知名的草,但也许就在它们喝水的瞬间,大灾突然降临。在它们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地剧烈抖动,它们脚下的地突然往下整体下沉……它们就这样,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却在同年同月同日共同被埋葬在这里了。
“后来这些淮河象的化石被拉到了安徽省博物馆,装了好几车。”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博物馆文物科研技术保护中心主任郑龙亭说,这些化石到1998年,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清理,并恢复了其中一架相对完整的大象。“它体型硕大,应该是一头60多岁的老年大象,身长8米多,4米多高,象牙长4米。”
淮河象长得很温顺,牙齿上长花纹
这个小象群化石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这么硕大的古象,它们该叫什么名字呢?
和影片《冰河世纪》中的猛犸象不一样的是,淮河象似乎长得很温顺。猛犸象的门牙都是向上弯曲的,看上去很凶悍,但这些古象的门牙却是向内弯的。而且淮河象的牙齿长得很奇特,臼齿上有花纹,仔细辨认,这些花纹都是菱形的,一个个的菱形花纹,与生俱来,很美观。而且,这种古象生活在整个淮河流域,至今为止,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都发现了这种古象。根据象牙的特性和它们生活的区域,于是专家们给它们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淮河古菱齿象,简称淮河象。
关于淮河象,人们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解开。比如它们生活的具体年代。有专家认为,这种象应该是生活在30万年前。但郑龙亭通过研究,认为淮河象应该是生活在10万年前左右,这让淮河象小了20万岁左右。
为了判定淮河象确切的生活年代,上世纪90年代,郑龙亭曾经把安徽省博物馆淮河象化石中的一些小碎骨带到日本去作鉴定,但结果让他失望,因为还没有仪器通过骨头就能判断出它生活的具体年代。“现在的碳十四同位素研究,可以推到几千年前,但推不到几万年之前。”那郑龙亭是如何给淮河象划定生活年代的呢?“我观察了华北一带发现淮河象的地层,通过地层分析,推出了淮河象生活的大致年代。”
郑龙亭说,淮河象应该是晚更新世时期的动物。晚更新世年代测定为12.6万年(±5000年)至1万年之间,那时候,老虎、狮子、狼等各种猛兽都有了。“当时,气温比较温暖,没有现在这么四季分明,所以,淮河古菱齿象身上没有长毛,不用毛来抵抗寒流。但是,到晚更新世晚期,气候突然变冷,进入冰川时期,所以猛犸象身上就长满长长的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