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新世界

  恐龙足迹

  提出集体迁徙的猜想

  上个世纪,诸城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恐龙化石大发掘工作。1964年,国家地质部到诸城勘察有无石油储藏的可能性,却被恐龙涧沟底裸露出的巨大龙骨留住了脚步。“这是恐龙化石。”古生物专家惊呼,随即开展了发掘工作。多达30吨的龙骨被运回北京。专家鉴定,这些化石大多属于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几个月后,一具高8米、长15米的恐龙骨架装配完成,被命名为“巨型山东龙”。鸭嘴龙的研究空白就此被填补了。1989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龙骨涧一带展开第二次发掘。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骨架——高9.1米、长16.6米的一具恐龙骨架再次被组装完成,命名为“巨大诸城龙”,并享誉四方。

  该出的成果似乎都在前两次发掘中完成了。“再挖充其量不过是规模的扩大而已”,王海军闪现过这样的念头。事实上,挖掘工作一开始确实没什么新突破。“挖掘主要以采集为主,出土的大型化石往往被运往别处组装骨架。恐龙化石多为已经发掘过的鸭嘴龙种类。后来,项目组决定改变挖掘方针。那些被起走了的化石重新填回原处。工人们给它们涂上了一层特殊的胶,就地保护,使得它们永远浅埋于此,成为恐龙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挖掘方针的改变与挖掘效果屡现“意外”无不关系。随着挖掘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诸城这块地方恐龙化石含金量之丰富,远不只是几具“龙王”骨架可以展示的。

  除了恐龙涧的恐龙公墓、臧家庄的叠加化石给予了人类想象远古的无限空间,黄龙沟“恐龙舞池”更留下了上亿年前恐龙生活在此的真实印记。位于皇华镇大山社区的黄龙沟是一条自然形成的东西走向的冲沟。沟内,有一片密布于岩石上的神秘动物脚印。2009年年底的几场大雨反复冲刷着黄龙沟,两米多宽的地下岩层裸露了出来,无数脚印重见天日。王海军只瞥了一眼,就跳了起来,“这是恐龙脚印,又得到宝贝了。”

  随后三个月的挖掘,东西宽60米、南北长80米、垂直深度15米的恐龙足迹群渐渐复原。1万多个形态各异,深浅不同的足迹密密麻麻排列在岩石上。较大的兽脚类恐龙足迹在40厘米左右,大型蜥蜴类恐龙足迹,直径在80厘米左右。根据岩层上留有的大量水波纹遗迹推断,在大约一亿年前,黄龙沟是一处干涸的河床。成百上千的恐龙从松软的河床上走过,留下了足迹。而随之而来的雨季带来了新的沉积物,将脚印覆盖,最终形成了足迹化石。然而,这片恐龙足迹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大部分都是自西向东。这是它们群体性迁徙的必经之路,还是躲避某种灾难,向东仓皇逃难?谜底冻结在上亿年的时空中,只留下一长串的猜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