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将实施 民间化石何去何从

  ■博物馆热是把双刃剑

  张龙告诉记者,他的化石都是在贵州关岭当地从农民手里收购来的。“当地古生物化石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但是不熟悉的人,当地人一般不会卖给你,即使你从个人手里买了,也出不了村,当地国土部门的执法人员肯定追上你。”

  张龙坦言,他是以开“私人博物馆”的名义从个人手里收购化石的,有正式的手续,当地执法部门拿他没有办法。张龙为了证明他收藏的化石都是正品,还告诉记者,今年开馆的广东博物馆还从他的店里订了4块化石。

  记者了解到,国内名目繁多的“化石开发研究中心”、“化石研究协会”、 私人收藏家,甚至还有各地蜂拥而上的化石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化石的盗采。

  “目前在各地兴起的博物馆热,对于古化石保护来说,是把双刃剑。它的好处在于,收集了一批珍贵的化石,从而保护了部分化石,而且因为它是向公众展出的,当然有科普教育的意义。但是,盲目跟风,不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大建化石博物馆,会带来很糟糕的影响。”李锦玲不无忧虑地说。

  谈到各地建设博物馆,大量征集古生物化石的现状,徐星也有所耳闻。“一些不是化石产地的省份,为了建自己的博物馆,到有化石的省份征集,这是国家允许的,但是不允许有任何经济往来。”

  “但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很少有免费的午餐,博物馆之间不可能免费捐助,往往在捐赠协议以外,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补偿。”徐星告诉记者。

  记者从山东当地了解到,山东某地市级博物馆就是用当地生产的稀有矿产换取回原产在当地、后被走私到国外的古生物化石。

  “各地博物馆助长了盗采化石的风气,因为你大量地买,需求就多,就会有人大量地去挖。”李锦玲说。另外,各地博物馆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本达不到良好的科普效果。进行科普宣传,首先要有科学的元素,并不是说把标本摆在那里,就是科普了。

  “据我了解,其实现在很多的博物馆,连化石的种属名字,甚至大类都搞错,还谈什么科普!有的博物馆把不是同一种动物的骨骼拼凑成一个骨架拿来展出,这简直是对科学的亵渎,是对观众的误导和愚弄。”李锦玲说。

  另外,李锦玲还提到一些博物馆办化石展览的目的并不单纯。有的是图政绩,有的干脆就把化石博物馆变成了化石的交易中心,一些化石标本一来到博物馆,就没了。有的甚至是打着博物馆化石出国展览的名义,将化石堂而皇之地运出国。

  博物馆建好后,门可罗雀,一年也没有几个人参观,只有在上级领导视察的时候才拿出来炫耀一下,借此体现当地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力度。“这根本是出于自己政绩的需要,而不是出于对化石的保护本身。”李锦玲说。

  对于各地争办博物馆,到处征集古生物化石的问题。季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所有的博物馆都建成“大而全”,只要突出地方的特色就可以。

  “说到一个地质时期,完全可以借助其他表现手法,没有必要都用化石标本介绍,从而到外地去征集。”季强说。

  徐星告诉记者,他经常收到一些化石贩子的邮件,让他鉴定一下他们手里的古生物化石。“有时候我也买一些有价值的化石,一方面知道不应该,但另一方面,看到有价值的化石流落到个人手中,无法发挥科研价值心里也很矛盾。”徐星强调。

  记者了解到,走私到国外的古生物化石,一般被个人收藏,进入了个人的仓库。因为国外的专家在古化石研究中,有一条大家都遵循的规范,就是任何研究者都不用来路不明的化石,也就是从非法渠道走私得到的化石。

  季强告诉记者,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些化石贩子手中的化石,在肯定其研究价值的情况下,往往采取“变通”的方式,就是在经过单位批准下,鼓励个人捐赠给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中的化石采集费用中拿出一部分,对个人进行补偿。

  但对研究者来说,这种盗挖使化石的研究价值大打折扣。“化石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是从它上面寻找过往的地球历史的信息。我们采集化石,得到的不仅是化石本身,而且可以了解动物群的组成和化石的埋藏学信息。它是从哪个层位上得到的,岩性如何,周围的分布情况如何等等。这些真实的信息,在那些被征集来的化石上面,是根本得不到的。”李锦玲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