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后航天飞机时代俄美航天战略
陷进退两难困境
美国率先发展航天飞机,尔后才考虑空间站建设。与其说发展航天飞机是为空间站服务,还不如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空间站是为航天飞机找寻一个出路——其运行和维护费用为美国载人航天最大的支出项目。
1984年1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批准NASA建造规模庞大的“自由号”空间站。几经反复,最后决定改由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多国合作建设。1998年11月,第一个功能货舱发射。按计划,该空间站于2006年建成,然而由于经费、技术和计划协调等原因,进展十分缓慢。特别是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导致该工程进度大大推迟。2006年航天飞机复飞,空间站的进展变得顺利,并有望于2011年建成。
毕竟,国际空间站的应用前景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加之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迅速,2004年1月14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NASA华盛顿总部发表演讲,提议美国航天员在2015~2020年间重返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为下一步载人火星探测等作准备。为此,需在2015年前结束国际空间站任务,2010年停飞航天飞机。
根据布什这个设想,NASA开始执行一项以研发“战神”系列火箭和“猎户座”飞船为主要内容的“星座计划”。这个太空计划雄心勃勃,然而正如布什所讲:“不知道这次旅行将在哪里结束。”实际上,该计划在技术、进度和经费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奥巴马上台执政后,面临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财政压力,又考虑到“星座计划”基本上是采用当年美国载人登月“阿波罗”计划的技术,加之月球资源开发前景不大明朗等,他决定对未来耗资巨大的美国载人航天计划作及时调整。2009年5月23日,他提名前航天员查尔斯·博尔顿为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接替当时的局长迈克儿·格里芬。
与此同时,奥巴马授权成立以洛马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古斯丁为首的“美国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评审委员会”,其任务是为未来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提出安全、创新、负担得起且可持续的备选方案。
“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
2010年2月,奥巴马向国会提交《2011财年NASA预算草案》,开始对“星座计划”进行调整。同年4月15日,奥巴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表重要演说,明确提出美国“21世纪太空探索战略”。该战略确定的目标是计划在2025年实现小行星载人探索任务,在21世纪30年代中期实现进入火星轨道载人飞行,而后载人登陆火星。为此,奥巴马提出要取消“星座计划”。
奥巴马对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调整,遭到以NASA前局长格里芬为首的部分高官和原“星座计划”合同商们的激烈反对,部分国会议员提出许多不同意见,包括新计划目标不够明确、担心美国在载人登月方面会落后于别国,以及由此可能会增加失业等。
2010年10月11日,奥巴马签署《2011年NASA授权法案》。该法案表明,奥巴马考虑上述不同意见后,作出较大妥协。其内容包括:(1)近地轨道以远空间载人航天的目标,除小行星、火星外还应包括月球;(2)要求NASA立即开始研制能到达近地轨道以远空间的航天发射系统(SLS),继续进行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研发,这两个系统在2016年底前都要具备运行能力,并规定NASA利用航天飞机和“星座计划”中现有技术成果。SLS的初始运载能力为70吨~100吨,最终可达130吨。SLS和MPCV可作为支持国际空间站的备份系统;(3)继续支持商业轨道运输服务(COTS)计划,允许商业航天开发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货物的运载系统;(4)延长国际空间站使用寿命至2020年。要求NASA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国际空间站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进太空探索和国际合作的发展;(5)航天飞机将按照NASA制定的时间表退役,但在2011年6月前,NASA可根据安全评估结果按需要增加一次航天飞机任务,就此推迟裁员进度;(6)重申NASA在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强调气候研究、天气预报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普京誓约:发展新型航天器和运载火箭
加加林实现人类首次太空飞行50周年前夕,俄罗斯总理普京于4月7日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奥加廖沃官邸召开航天工作会议,对该国增加航天器发射次数、发展新型航天器和运载火箭,以及加快新发射场建设等提出一系列要求。
据悉,俄罗斯航天长期发展规划将于今年年底制订完毕。这份规划将确保其未来15年,在勘探月球、火星和一些小行星等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前,无论是苏联还是解体后的俄罗斯都非常重视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尤其是一直将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的发展作为国策,使其居世界前茅。
庞之浩着重点评了俄罗斯载人航天历程与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