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川县龙泉山古人类遗址佐证现代人起源

考古人员清理古人类火塘底部灰烬层

文物普查“查”出“真实身份”

导致“恐龙遗址”身份发生变化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庞海娇介绍,从2008年开始,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开始对全县境内的各个文物遗迹进行普查,龙泉山遗址也在普查之列。

负责普查工作的是栾川县文物管理所书记李作献。他们对洞穴外围的堆积层和中部曾被炸毁的地方进行清理,发现不少化石和石器。

这些发现让李作献萌生了一个想法:此处向阳,离水又近,非常符合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这里也许根本不是什么“恐龙遗址”,而是古人类生活的遗址?

李作献的想法得到了庞海娇的认同。由于近年来栾川县已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2008年在庙子乡发现的蝙蝠洞遗址,填补中原地区洞穴考古空白。结合蝙蝠洞的考古发掘情况,他们决定邀请专家再次认定龙泉山遗址的“真实身份”。

2010年1月,周立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杜水生来到龙泉山,对该遗址进行现场勘查。周立说,当时可以明显看到在坍塌的角砺石下厚约5厘米的烧石加灰烬层,洞穴中的堆积大部分已被侵蚀,仅在南壁坍塌的岩石下及西南洞壁处保留有部分堆积,最厚处40厘米~50厘米。根据现场勘查情况及发现的部分动物化石、石器,周立和杜水生一致认为,该遗址应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

洞穴内发现1000多件化石、石器

今年1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和北京师范大学三家单位开始联合对龙泉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负责现场考古发掘工作的市文物工作队工作人员顾雪军介绍,对龙泉山遗址的发掘,基本上按照四个区域来进行: A区为洞口南侧、B区为洞南侧与西侧交界处、C区为洞西侧、D区为洞北侧。

发掘工作首先从A区开始进行。最初进行发掘时,有两块巨大石头“盘踞”在这里,搬开巨石后,大量的烧石、烧骨“重见天日”,同时工作人员还在灰堆周边发现大量石英碎屑。根据这些遗物,工作人员推断,这里应当是古人类的一个火塘,而这个区域也是古人类在洞穴内的主要活动区域。发现这些烧石后,工作人员又对洞内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显示,向南1.5米~2米深的地方还有堆积层,工作人员继续向里“挺进”,进行发掘,之后又有大量石片、石核等石器出现。

发掘工作其次是D区。在这一区域,工作人员不仅发现了烧过的砾石、石核、石片,还发现一些疑似有人为加工痕迹的化石,可能为骨器。同时,这一区域发现最多的是大量的动物肢骨和齿骨化石,这些化石多属鹿、牛、犀牛等食草类及小型食肉类动物,总数500多件。杜水生告诉记者,经过对这一区域出土遗物的研究,可推断此处应为古人类的垃圾堆。

发掘工作最后是C区。C区发现的遗物不多,主要以石器为主。

由于B区为洞南侧与西侧交界,为保护洞穴,该区暂时没有进行发掘。

最后统计,该遗址发现各种遗物共有1000多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