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归秦的深层原因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

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东抚东土,以省卒主。事已大毕,乃临于海。……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BR>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丞相斯昧死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制曰:“可”。

九月,葬始皇郦山。……无复出者。 《史记 本纪第六 秦始皇帝、二世皇帝》

在世人眼里,秦始皇简直就是性情如火;焚书坑儒充分说明秦国的反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心理,;秦王郦山殉葬再一次表明秦国统治者的残暴;秦皇多次东巡沿海表露了内陆居民对海洋的向往之情以及气吞山河的野心;处于边缘的秦国如若统一中国,在文化上将是一次提升,而文化发达的中原诸侯统一全境,在文化上却可能是一次倒退。

楚怀王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睢曰:“王勿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番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史记 世家第十 楚》

从这段记载看,秦王不仅野蛮、残暴,还不讲信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顷襄王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小臣之好射马鶀雁,罗鸢,小矢之发也,何足为大王道也。且称楚之大,因大王之贤,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战国。故秦、魏、燕、赵者,鶀雁也。齐、鲁、韩、卫者,青首也,驺、费、郯、邳者,罗鸢也。外其余则不足射者。见鸟六双,以王何取?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时张而射之?此六双者,可得而囊载也。……

将战国群雄比作不同鸟类,真乃高人。历史事实证明,秦国乃雄视中原的一只大鸟,统一中国,非他莫属。但楚国亦当仁不让,实际情况是,楚国的刘邦奠定了汉家几百年基业,儒家和道家真正统治了华夏。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魏王曰:“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而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于亲戚若此,而况于仇雠之国乎?《史记 世家第十四 魏》

在世人看来,秦王还是不可亲近的见利忘义之徒。

三十六年,(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苏代自燕来,入齐,见于章华东门。曰:“释帝,天下爱齐乎?爱秦乎?”王曰:“爱齐而憎秦。” 《史记 世家第十六》

这虽有片面之嫌,但总是多多少少反映了一些当时的事实。

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而以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四十八年,与鲁定公好会夹谷。方会,进莱乐(淫乐),孔子历阶上,使有司执莱人斩之,以礼让景公。景公惭,乃归鲁侵地以谢,而罢去。《史记 世家第二 齐太公》

十五年,晋悼公问治国于师旷。师旷曰:“惟仁义为本。” 《史记 世家第九 晋》

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之徒七十七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齐、鲁、晋以文学、礼仪、仁义治国,与秦形成鲜明对照。

在短短十几年之后,“扫六合,一天下”的强大帝国便“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倏忽崩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史书中,将“商鞅之法”作为一个根本原因,“成也商鞅,败也商鞅”;建国后的教科书则用“横征暴敛”、“阶级矛盾激化”来解释。从具体层面上讲,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可归结为嫪毒的叛敌、赵高指鹿为马、陈胜吴广大泽起义、六国旧贵族的参与、国力疲敝、主力军队边塞驻防、秦皇病逝以及驻守南越主力大军的沉默等方面,但深层次的原因同样在于文化心理。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落后的国家侵略和占领文化先进的国家,却是个普遍的现象。甚至可总结归纳出——新石器伊始的1万年来,国家的建立与灭亡的简化模式:农耕民族在大河流域的中下游历经几千年的探索与积累,形成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国家,高原和岛屿地区相对落后的蛮夷国家,由于气候变冷加之地质环境的影响,经常集结军队,进攻、占领进而毁灭先进的农业文明国家,两个民族的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与此同时,遭受劫掠的族群不得不向着原先的蛮夷地区逆向迁移。例一:雅利安民族→希腊爱琴城邦(克里特)/印度→亚述/巴比伦/埃及帝国→波斯帝国;例二:雅利安→罗马→希腊马其顿帝国→埃及→巴比伦;例三:犬戎→东周;匈奴→汉;蒙古→金→夏→东欧→宋。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宫进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