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战国墓葬出土皮质甲胄价值或超金缕玉衣

安徽战国墓葬出土皮质甲胄价值或超金缕玉衣

4月13日,安徽六安战国墓发掘再现惊喜,一把保存完好、品相精美的宝剑,一套完整的战国皮质甲胄,历经2000多年后重见天日。经过初步分析,考古专家14日向记者表示,在目前两座战国墓葬已经清理出土的200余件随葬品中,这件甲胄是文物价值最高的文物,文物意义甚至超过了广为人知的“金缕玉衣”。

近日,施工人员在安徽省六安市皋城东路一建筑工地发现了两座大型古墓。这两座古墓呈南北向并列排放,相距约为二十多米。位于南边的墓椁稍大于北边墓椁。考古人员介绍,这两座墓为木椁墓,埋藏较深,保存完整。

古墓“一椁三重关”比较罕见

自4月1日起,安徽省考古队首先对北墓进行了发掘,发现整个墓为罕见的“一椁三重关”结构,也就是最外面有一层木椁,里面为三层棺木。专家说,一椁三重关的墓比较罕见,初步可以断定墓主人非富即贵。

战国晚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前,楚国曾在六安地区的寿县定过都城,考古人员根据此次发掘的文物,初步判断这两座古墓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古墓葬。

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南墓明显大于北墓,专家推断南墓陪葬品可能会多于北墓。待考古队将南墓外藏室中的陪葬品清理完毕后,将会把南北两座墓的内棺调走,选择合适开棺地点,同时开棺。两位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之间是否有关系等谜底,届时有望揭开。

甲胄皮质完好拟花巨资复原

13日下午的清理发掘工作,难度最大的要数对南大墓东外藏室一侧的一副战国皮质甲胄整体取出,从软化、到支撑、再到整体取出包裹,整整耗时近两个小时。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甲胄呈折叠好的状态摆放在外藏室内,根据甲胄鳞片的大小和形状依稀可以分辨出护肩、护胸、护裙等部位。虽然已经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是仍然可以感觉到这件甲胄的威武和光鲜感。

如果不是考古工作人员的介绍,光从外观和目视的质感判断,很难相信这是一件全皮质的甲胄。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仅整体皮质完好,甚至部分部位穿连这些鳞片的线绳仍然没有完全腐朽。

经过大约两个小时的艰苦努力,一套皮质甲胄从南墓外藏室中清理出土。当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工作人员对甲胄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这套甲胄堪称完美,包括肩甲、胸甲、腹甲、甚至腰以下部位的裙甲各部分全部齐全,即使有损坏缺失,估计也不会太大。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甲胄内似乎附有一层织物,研究人员初步猜想可能是为了在穿着甲胄时起到舒适作用的麻胎。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李德文向记者表示,“这套甲胄非常罕见,文物价值比目前已发掘的任何文物价值都高。”在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墓葬中常发现玉质殓服,特别是王所能使用的“金缕玉衣”规格最高,系用金线穿连一片片玉片制作而成。我国目前已经出土金缕银缕等多种材质的玉衣十多件,并且有多件被成功复原。“但是现在没有出土过这样皮质的甲胄,如果能够成功复原,其文物价值甚至会超过‘金缕玉衣’。”

有关考古专家告诉记者,“金缕玉衣”是作为殓服使用的,也就是专给逝者穿的。而此次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甲胄是作为随葬品陪葬的,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珍爱的实用品。因此这件甲胄的考古价值更大,甚至能提供不少有价值的信息。“一般墓葬陪葬兵器很正常,而陪葬甲胄的确罕见,说明墓主人不仅是武将,还有可能是‘职业军人’;如果这套甲胄是墓主人身前实用品,可以推测墓主人的高矮、胖瘦。”

李德文告诉记者,对这套甲胄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合理的保护,然后再尝试进行复原。这件甲胄采用皮质,是有机质材料,又经历了2000多年的埋藏和积水的浸泡,如何保护不让其在空气中被氧化、防止发生霉变等工作,非常困难。“如果要进行复原工作,将会比复原‘金缕玉衣’更加困难。”

“复原甲胄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对每一片甲胄鳞片进行编号、定位,还要对它们进行定型,防腐处理,然后才能谈得上重新复原成甲胄。”面对这套甲胄至少一千多片鳞片,李德文研究员说,“一两个人,没有年把时间恐怕难以完成。”

此外,复原工作还需要解决一个棘手问题:没有可以参考的技术方法。“估计会分为分解、绘图、贴片、再组装

的工作流程。”李德文说,最难解决的是如何对每一片鳞片进行固定、定型,他现在初步设想用模具制作成有一定弧形的玻璃夹板,“具体能否行得通,还要到时候再验证。”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这套皮质甲胄的复原花费也将是一笔巨款。

“即使最后每一片鳞片都保护得很好,想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完整的甲胄,也是非常困难的。”李德文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学习借鉴“金缕玉衣”复原的一些经验,并且准备从外地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加强他们的技术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金缕玉衣 战国 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