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明:捕捉上帝粒子的中国人
7月4日,欧洲日内瓦核子研究中心宣布,找到了疑似“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寻找希格斯粒子
在确定找到希格斯粒子之前,科学家们的主要顾虑是如何判定找到了希格斯粒子?需要多少证据才能证明是找到了呢?为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设计了两组实验竞争,寻找相同的粒子,如果一个实验找到了,而另一个实验没有,则不能宣布这项发现。
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一篇文章中,ATLAS和CMS实验被类比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他们目标一致,但使用不同的技术,且竞争激烈。CMS实验有3000多名科学家参与,在内部,他们被分成许多小组;同一组数据,至少两个组在做分析,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验证。
“你无法从显示屏上直接看到希格斯,”陈国明说,“只能靠事后的数据分析。”希格斯的寿命非常短,刚一产生就衰变成多个碎片,但这些碎片和其他粒子衰变的碎片又很像。探测器记录的细节就好像照相机的相片,要从成百上千万亿张照片中找到希格斯的痕迹,是十分十分困难的事情。
2005年,陈国明开始做数据分析,研究希格斯的衰变方式,寻找用合理的方法在一堆碎片中判定希格斯的存在。他们发明了一种相对高效准确地从碎片中分辨希格斯的痕迹的方法,今年CMS合作组采用了中国组的分析方法,这比去年美国组的方法的灵敏度高3%。
对于欧洲原子核中心发布的研究结果,陈国明表现得很淡定。作为分析组的成员,他实际早已从数据里看到了新粒子的存在。“我们自己也在分析,用的是5月中旬的数据,别人的结果和我们是一致的。其实在5月下旬许多相同的分析结果都出来了。所以要说谁最先发现希格斯,还真不好说。”他说。
希格斯粒子的各个衰变道的任何初步结果分析出来后,都要经过一级级的评审,直至最后发布结论,十分严谨。“我有个学生负责把CMS各个衰变道的结果合在一起,最后得出结论。有一天深夜,他发了邮件给我,我想,应该这就是结果了。”他说。“作为粒子物理学家,能看到这一刻,真是非常非常幸运。”
物理学界已经沉闷许久。大部分的对撞不会产生什么特别有趣的事情,自1995年粒子物理学家发现顶夸克后,已有16年没发现任何新粒子。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曾经在1972年领导一个小组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寻找新的重粒子。对于实验的艰巨和复杂,他曾经这样比喻道:“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这是粒子物理学家常常面临的寂寞,新粒子往往被某一种理论预言,你必须选择信仰一种理论,然后通过海量实验去寻找它。可能进行几十亿次的对撞后,你没有找到你想要的粒子。这时候,普通人该要怀疑人生了,粒子物理学家们会改进实验方法,继续下去。意大利的粒子物理学家乔尔达诺在觉得研究无望后写起了小说,《质数的孤独》让他意外成名。他曾经研究的是和夸克有关的粒子。
找寻希格斯的历史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自圆其说的概念,是“标准模型”,它描述了自然界的微观世界里,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个模型在不断发展中慢慢完善,唯一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万物的质量从哪里来。1964年,物理学家希格斯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他提出“希格斯场”,认为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中,世界从无到有,希格斯玻色子使物质得到质量,恒星和行星得以诞生,最终孕育生命,演化了万事万物。
因为希格斯是那个至关重要的金手指,于是这种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自它被提出开始,人们就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要找到希格斯并不容易,和大部分次原子粒子比起来,希格斯玻色子理论上可以很重,它的质量可能是质子的1000倍,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一个大对撞机来制造一个希格斯粒子——撞击的能量越大,碎屑中的粒子也愈大。
寻找希格斯的工作早在上世纪就开始。1987年,陈国明硕士毕业,加入了著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领导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试验组。但LEP上的试验没找着希格斯,意外的收获是,为了让物理学家们能够方便地远程传输数据,一个叫蒂姆·伯纳斯·李的英国软件工程师发明了万维网。
位于美国费米实验室的Tevatron对撞机,花费了20年,依稀见到了希格斯粒子的影子,但它在2011年10月停止运行,因为在能量和亮度方面都竞争不过欧洲人的LHC。在欧洲人建LHC之前,美国曾想花钱造一个世界上最厉害的对撞机SSC,目标之一也是寻找西格斯,但这个项目太费钱了,最后被国会否决。
去年底,欧洲核子中心曾传出消息,说科学家们可能在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希格斯玻色子的蛛丝马迹。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ATLAS只在99.9%的置信度上看到了希格斯粒子的影子,CMS实验的置信度只有99%。而在物理学家的精确体系里,宣布一个发现,实验置信度必须达到99.99994%。
直到今年7月4日,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发布会上,核子中心的主任才拿着话筒,小心翼翼地宣布:“要是我说句有点外行的话,我现在会说,‘我想我们找到了它’。大家同意吗?”全场鼓掌。
是的,按照内行的话说,那只是一个很像希格斯粒子的粒子,进一步判定还需要时间,它也有可能是个新粒子。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改变世界的发现。
“关于解释我们这个世界是如何诞生的,有很多模型,标准模型只是其中的一种。每种模型都是在实验和理论中完成鸡生蛋、蛋生鸡的演进过程。即使确认了这就是标准模型预言的希格斯粒子,标准模型也未必就是真理。”陈国明表示:“接下去我们还要继续把这种粒子撞出来,分析数据,研究它的各种性质。”
外滩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