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保卫战
一小步,一大步
4月1日,在公开信发表整整10天后,四川省科协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大用表示,四川省科协党组3月31日对《科幻世界》杂志编辑集体要求撤销社长职务的事件做出阶段性处置,决定暂停李昶的社长、总编辑职务,由副社长刘成树主持杂志社日常工作,并要求李昶配合处理遗留的刊号合作问题。
李昶在会上表示愿意配合调查,但却在接通后挂断了记者的电话。
一些编辑说,选择社长出差之际发公开信,实在是无奈之举。“如果不这么做,我们还能怎么办?走正常的申报程序会有今天的结果吗?”编辑们称,李昶常常炫耀自己“上面有人”,并“警告想要上告的员工不要以卵击石”。
在《科幻世界》编辑公开信发布第12天,韩松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保卫《科幻世界》的战斗达到了初步目标。都在说,这是全体科幻编辑、作者和科幻迷,在媒体的支持下,团结一致、运用集体智慧取得的胜利。把‘一把手’给‘逼’下台了,这在中国报刊史上,恐怕也很罕见吧。”
而曾任《科幻世界》特邀副主编的著名科幻作家、评论家吴岩认为,这只是向前迈进了“一小步”,“我们会继续关注这件事的发展,等待事件的最终结果。”
李大用曾对新华社表示,“会对事件涉及的每一个人进行调查。如果涉及违纪,我们就按照党纪或者政纪处理,如果涉及违法,我们就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而杂志编辑则告诉记者:“由于上报材料中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希望四川省纪委、新闻出版局等部门都可以展开调查,而不仅仅是科协一个部门。”
科幻已死?
“李昶并非十恶不赦,也许他唯一的不幸,只是撞到了科幻。”作家韩松在博客中如此写道。或许科幻市场的萎缩和转型,对“不懂业务”的李昶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豆瓣“科幻世界”小组中,科幻迷“无机客”曾统计出一个长长的科幻杂志“死亡名单”,其中包括科幻世界杂志社旗下的《飞·科幻世界少年版》、《科幻世界画刊·惊奇档案》,以及一些“非常好看”的杂志——《世界科幻博览》、《幻王》等等。这些杂志大多“死因不明”。而目前仍在存活的幻想类文学作品杂志中,除了《科幻世界》旗下杂志外,只有在1994年创刊的老牌科幻杂志《科幻大王》还健在,但这本杂志的销量大约只有1万册。于是有媒体甚至发出科幻已死这样的疑问。
中国唯一的科幻研究生导师吴岩认为,当今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使得科幻的外部环境变得非常复杂,一方面更高的教育水平和好莱坞电影让更多人愿意接受科幻,但与此同时,选择也多了起来,科幻只是其中之一。他说“外部环境是否有利于科幻发展?每个人侧重点不同,得到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
但在《科幻世界》一位老员工看来,虽然《科幻世界》的销量有所下降,但是中国科幻的产业链却开始增长,从过去单一的期刊出版,变为当今影视、游戏等多方位发展。而《科幻世界》的销量虽然不如最高峰时期,但它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却增强了。“像刘慈欣、韩松这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开始出现,许多电影公司开始有科幻计划,更多动漫公司也开始关注科幻,而科幻类游戏在网络游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他说,“科幻死亡”一说由西方传来,由来已久,但其实科幻作品每年都在增长。中国科幻创作严重滞后于西方,但翻译却在几年内介绍了西方科幻几十年的历程,科幻史被压缩到极点,大大缩短了中国读者的成长期,可是作者的成长却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就造成了中国科幻市场的不平衡。
此次《科幻世界》事件中,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曾在博客中点明:“这个事件的最大意义,是显示了科幻蕴藏在社会中的巨大力量。”正在埋头进行新书创作的他,“被科幻迷的热情深深感动了”。他说,科幻文学在国内的道路一直坎坷不平,但在前几次危机中,这种力量还不存在。
但在《科幻世界》美术总监张成钢看来,“现在,这股力量又回来了。”
张成钢说,现在杂志社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变化,员工们在网络上发起调研,征集科幻迷的意见。编辑们还会在《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文后面发帖《让意见和投稿来得更猛烈些吧!》
“《科幻世界》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将会在今年10月或11月出现。”他的语气里带着兴奋。
“忽然觉得杂志社充满生机,我们都憋足了劲儿。”张成钢说。
而李昶,现在似乎成了《科幻世界》编辑部的“隐形人。”。
“现在我们每天都和他(李昶)共处一室,但是见面互相都不打招呼,就像是没有看见一样。都挺闹心的,相信他也是同样感受。”张成钢说。
据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编辑说,李昶目前正在接受四川省科协和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的调查,“调查进行得非常顺利”。
南都周刊












